九峰仙洞位于九峰山達摩峰,因為不少名人有事件與其有關,所以,一個普通的洞穴便有了神秘的魅力。
九峰山屬于丹霞地貌,地勢陡峻,切割劇烈,四壁陡立,高低錯落,遠望形如芙蓉,近看狀若蜂巢。這里溝壑峽谷遍布,溪、泉、瀑、潭橫生,三個龍潭串在一個峽谷之中,波光粼粼,飄葉入水,猶如大海載舟。龍潭四季不涸,潭深水綠,晝與青山花鳥為朋,夜與皓月繁星為友。每當雨后天晴,群山如黛,水霧積成飄忽不定的云海。高出云海之山,則如潭邊之石,朦朧而無形。霧?諠,山與樹相生,天與地相齊,猶如崇山峻嶺間的一片神秘之地。九峰山的主峰叫達摩峰,九峰仙洞就在達摩峰的半山腰上。
仙洞口有古樟和翠竹掩映,翠竹幽徑鳥語花香,春天青翠欲滴,冬天雪樹銀花,隱現在綠竹叢中的是紅墻黛瓦的深山古寺。
在仙洞的上方,在春夏兩季會有小瀑布,有詩為贊:一泉飛自半山間,如瀉珠璣見雨天,不比轟雷強作勢,晴春灑滿裊蒼煙。
在仙洞上方有“九峰仙洞”摩崖真書,字大可二尺許,旁署龍飛乙酉歲閩陳茂鷟書十小字,(注:陳茂鷟原為湯溪知縣,乙酉系明萬歷十三年,即公元1585年)。
在仙洞門口為依洞口而建的清代寺廟——九峰寺(原寺在山麓,根據記載為達摩始建,明代廢,清建到仙洞門口),是不多見的三層樓。仙洞分里外兩個,外洞略高,人可以站直,面積約100平方米,五個階梯上去以后是內洞,面積約有200平方米,天穹略斜,地面不平,部分地方人無法直立。
由于這里環境好,景色迷人,知名度高,不少名人與此洞結下了不解之緣。
據記載:漢代縣人龍丘萇長期在此隱居,任延任會稽郡的時候,三顧茅廬,請其出山,后被感動,前往任祭酒,因病告老乃隱居在此,后來為了紀念他,將太末縣易龍丘縣,九峰山改為龍丘山,五代長興二年(931年)因避“丘”字之諱,改龍丘為龍游,因缺水而遷龍游今址;晉葛洪曾在此煉丹,“莫道葛洪仙去遠,至今丹灶尚依然”,煉丹爐前些年建僧房時被埋在房屋下面;南宋縣人徐伯珍“講學九峰,授徒千余”;唐代縣人吏部尚書徐安貞與權相李林甫不合,棄官隱此;五代貫休曾為九峰禪寺主持,至今留下“九朵芙蓉蕖,王維圖為圖,層層皆有瀑,一一合我居……”的詩句;又考梁天監中,達摩來到了義烏、金華、湯溪等地,先后建造了義烏的香山寺、金東曹宅的石佛寺、孝順的龍盤寺、婺城洋埠的證果寺、湯溪的九峰寺等禪寺,并有圓寂在此之說;據陶寺村的《潯陽陶氏宗譜》記載:“潛,字元亮,又名淵明,號靖節先生,淡之繼后也,世位翻(鄱)陽,遷于潯陽,少好高尚,博學善屬文。宅邊有五柳樹,因號五柳先生。起為祭酒,尋自解歸、再起為彭澤令。會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折腰見鄉里小兒郎,解印去。賦歸去來辭,以見意及宋受禪屢征不起,惟賦詩飲酒以自娛即終。其身性極好菊,因重九賞菊乏酒。有白衣人送酒來,視之,乃王宏也!即對飲極醉,云:我欲眠,君縣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壁間掛無弦琴一張:云: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聲。有詩集《閑情偶記》二集行于世。游浙之西湖,雅愛山水之秀,自新安而睦而金而九峰。嘆曰:吾安得至此而居,曠人心目,以足養老。后歸攜眷屬而居于九峰之麓,地隸浙之東陽,又號東陽隱士。自從陶淵明(潯陽陶氏第五世)晚年隱居在九峰后,第六世名纘、字志先,也居住在九峰之麓,躬親稼穡,淡泊自終。第七世名繼統,字后承,稱九峰處士!蔽医涍^多年的考證,陶淵明隱居九峰也可算是一說。
名山還需名人捧,正因為九峰山和九峰仙洞有如此之多的雅士覽勝,或講學,慷慨之余留下了許多絕詩妙筆。
“龍丘石室人難繼,安正書堂世莫登,但見煙蘿最高處,九峰排列一層層”(趙抃),“蘭谷東南嵵九峰,芙蓉朵朵插晴空,飛流直下三千尺,一抹青云掛玉龍”(胡榮)。這樣美的九峰,如此神秘的仙洞,我們只能把摩崖題刻、寺、九峰書院、葛洪煉丹遺址融為一體,讓讀者發揮自由的想象。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