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一般供奉祖先、神佛或者歷史上有名的人物,屬于民間自由信仰。倘若廟的建筑屬于古建筑,其佛像也是舊的佛像,那么,它應該屬于古建筑范疇;老廟新佛,其佛則由宗教部門管理審批;新廟新佛,與我們的關聯不大,除非是較有知名度的遺址。
關于廟,古人有不少的描述:廟,尊先祖貌也。———《說文》;廟祧壇墠,鬼祭先祖也———《廣雅·釋天》;室有東西廂曰廟,無曰寢———《爾雅·釋宮》;寢廟必備———《禮記·月令》;廟成———《戰國策·齊策四》;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賈誼《過秦論》;廟在山之西蔍,額曰“惠濟”———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至八月朝,詣廟中坐———《搜神記》;詔為亮立廟于沔陽———《三國志》;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范仲淹《岳陽樓記》等等。從中可以看出,廟在社會中的地位。
一年多來,我們先后記錄了各類廟23處,殿5處,不包括寺。這些廟的名稱繁雜,有的叫朝廟、古廟、無名小廟、禹王廟、伏龍廟、水口廟、關帝廟、胡公廟、白沙廟、昭利廟,其實白沙廟和昭利廟供奉的同是白沙老爺,白沙廟是俗稱,而昭利廟是皇上封的。白沙老爺是三國時期的盧文臺,因帶領鄉民治理白沙溪,建三十六堰有功,鄉民們敬稱白沙老爺,沿白沙溪流域,紀念白沙老爺的白沙廟有8處之多,可見百姓對其愛戴的程度。一般的廟都建在村口,村口在風水中叫水口,所以,許多地方簡稱就叫水口廟,把廟建在水口,一方面是使水口更加嚴實,不至于泄氣,尤其是山區,更加明顯。另一方面水口是個分界線,廟里的神、佛只管廟以內村的百姓,廟以外的就不受保護了。這當然是過去的說法了,我們只能把它當作廟文化的一部分,不可渲染。
在普查廟的時候,偶爾會遇到個別鄉鎮干部的疑惑,你們普查廟,是否在支持封建迷信?有時候,我們只能回答凡是有文物保護價值的不可移動文物,都是屬于這次普查的范圍。由此可見,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宗教管理條例》多么重要。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