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曰:
云車稍住,望金西、黃土青山綠水。爭似梨園撲粉黛,妝起晨光如寐。浮燕雕梁,鳴蟬分柳,瀑下芙蓉睡。怎知夢冷,無人與我相偎。
獨上禪寺聽經,九峰星拱,落照凝煙醉。銀娘洗出青髻冷,五間花軒難會。空付湯溪,一雙鴻雁,來者分明悔。宮墻深院,鎖一身錦灰碎。(《念奴嬌·金西詠懷》)
話說憲宗年間,有一女子名喚銀娘,不知因何,為憲宗看中,娶宮中,成了妃子。自古女子之于天子,探囊取物而已,人皆以為天大的幸事,怎想銀娘在宮中,一生僅與憲宗歡愛三時,爭教她要唱一句“去不得也么哥”,滿紙辛酸,一腔寂寞,只由鴻雁來說,天大的富貴只剩下五間花軒,幾座廳堂,后人如我輩,行到此處,只是嗟嘆,所謂銀娘井,真是好象征。一家一村一地方,皆以銀娘為井,汲取了榮華。
千百年來,人世倏忽澌滅,又有多少悲辛落在這么一個古村上,秦時設太末縣于九峰山下,明成化年間才置湯溪縣,今日熱火朝天所要開發的,也正囊括了整個湯溪古城。一時代有一時代的風物,今日之風,以青帝為尊,主東方,興土木。黃土青山綠水,皆好利用。人世的富足,正是山水田園的富足,可以供人百般摶造,做出千種風情來。人的興感,正是對此感到高興,欣悅,聞妙法般,要與百千世做一樁好事出來。
往遠處行游,萬畝茶園連綿起伏,若在清明前后,采茶的女子,散落茶樹間,且作歌吟,真是宛如仙境。尤其湯溪小調,粗樸率真,每一句都是相思的情意,做出來的比喻更是大膽無稽,每每令人發奇想。但眼下是仲夏的光景,茶樹也郁郁,顏色的好意,只是催促你明年要趁時而來,不要錯了時辰,兀自嘆息了。
至九峰山下,已是午后一二時許。當年的陳跡,成了今人的蹤跡,后人又將繼踵而來。龍丘子高卜居在此,留一詩曰,“龍丘一回首,楚路蒼無極”,開闊氣象;“浦狹村煙渡,洲長歸鳥息”,迤儷而去,宛如棹了一船溪聲,往天邊過去了。唐中書侍郎徐安貞也曾在此讀史,僅剩一處讀史巖,任人憑吊。但描摹九峰山最具神彩的仍然要算蘇子瞻了,他的一句“片云會得無心否,南北東西只一天”,真是得著了禪意。
山腳下,置一長廊,兼作茶館。樟樹下,又設秋千、蹺蹺板,最富樂趣。蕩秋天而舒嘯,走竹筒而尖叫,正是我輩中人。不入此山,則無此樂。與英昌聊及九峰,二人皆以清寂為其最妙處。拾級而上,落葉干枯,與枝上青翠,成一反差,時間于此道,真是落人膽魄。野鳥時而穿林去,落下一兩聲啼鳴,動人心腸,竟也忘了韶光易逝的可憐意了。山間小道,黃蝶叢飛,一前一后,互相追逐,更是引人思量。
上了九峰禪寺,只見寺依山而立,殿鑿穴而成,與曹宅大佛寺相仿佛,大佛寺以大為勝,九峰寺以小見妙。峰頂有一線泉水墜下,積深為潭,砌以池石,好作飲水洗滌之用。大清光緒年間所立的石柱,遍刻八方如來名號。與別處寺院不同的是,九峰寺的門檻上,雕有護持的神獸,其名則不可知。進得大殿,佛像皆設在石穴凹處,共分三階,當是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的分法而立。左右兩邊皆供十八羅漢,此間的十八羅漢也是一奇,其中四五位羅漢的塑像皆成女相,與其他寺院早有定本的十八羅漢相差甚大。我開始還以為乃是千年古物,譬如南朝的佛像多半也呈富女相,富麗慈祥,因其面部線條柔軟飽滿,眉目微合,更現一種靜安的好來。但細看之下,發現羅漢的腳上竟然穿的是金蓮般的小鞋,便有了一種今人以今人的相貌混入其中的想法,問及寺中的了悟師傅,他談論的則是不能以外相見如來,羅漢果位又非成佛果位,所以示人以何種相皆無所謂,不過是皮相肉相外相,修行之人,未證菩提之前,都是這一種相。立像無非為了修持精進。了悟師傅說的是佛法,常言佛在心中。我問的是形式,卻是兩相沒有接住,各說各的了。
與了悟師傅閑談片刻,方知他出家已有十年,之前卻有國畫的功底。見他練字,正抄寫千字文,英昌不免向他求字,以結佛緣。談到我們這些外來游客,塵心太重,借山水以洗濯,再落紅塵,則是又增一層爛泥。整日里摸爬滾打,哪還有什么證悟的機會呢。掃地僧因掃把折斷而悟道,我們難道會因為哪天數鈔票數落了一張而悟道么?當年慧可禪師求達摩祖師為其安心,達摩祖師只一聲喝,“把心拿來。”慧可當下頓悟。法無可求,求法之人,又不免向外求,求來求去,轉向自求。自求又不可得,執著不已,一朝放下,果然開闊。好比把腦袋按在水下,直到快要窒息的時候,才放了腦袋出來,那一剎未出之時,猶如地獄;那一剎解脫之時,仿佛天堂。誰想達摩祖師最后之地,有一傳聞,即在九峰山。九峰之中即有達摩峰。
從九峰禪寺下來,一路行至寺平古村,戴氏一脈在此生根發芽,開枝散葉,出落得好大一族。寺平以其精美的徽派建筑風格流傳下來,正是出于戴氏一族的好手段。古人于一切事物之上皆以藝術視之,小到飲食,大到建筑,無不精細,不得不令人敬服。隨意地穿行在寺平的街巷中,古人的尋常巷陌,卻成了今人的旅游勝地。正因古人在尋常巷陌中,也是極費心思的,游走其間,不免有時光逆轉之感。
人生本來苦短,塵世營謀,為了加餐飯,也要勞心勞力。何如于此間覓一歸處,卜居下來,免去多少事。所謂“秉燭好作無情游,哪管江山幾度秋”,夢中得句,人已經醒了幾分……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