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傳統秧歌扭出新節拍
——記“望江杯”農村文化耕耘獎獲得者鮑友棣

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在瑯琊鎮瑯琊徐村的老年人活動室里,就有一群中老年婦女在扭秧歌、唱民歌、打花棍,她們唱得投入,舞得專注。據了解,瑯琊徐村這支秧歌隊從1992年成立起,幾乎每個禮拜都要在這里活動。秧歌隊的發起人和組織者名叫鮑友棣,今年已經78歲了,曾經擔任過鄉鎮干部。
1992年退休回到瑯琊徐村后,發現村里老年人生活枯燥、無所事事,尤其是一些婦女熱衷于搓麻將、打撲克。鮑友棣想起城里老人們跳迪斯科、打太極拳等活動,既充實了生活,又鍛煉了身體,她就想組織一種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娛樂活動,把婦女們都吸引過來。
鮑友棣說,有一次看電視,屏幕上出現了“扭秧歌”的鏡頭,“這不正是極好的活動項目嗎?”鮑大媽眼睛一亮。因為上了年紀的人,對于秧歌都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一般農村人對扭秧歌都情有所鐘。她和幾個婦女一商量,這些在解放初期就扭過秧歌的婦女都非常贊同這種群眾性娛樂活動。花了一番功夫,在1992年,當時原金華縣最早的一支農村秧歌隊就在鮑友棣的牽線搭橋下建成了。說起創建秧歌隊,鮑友棣的初衷一方面是為了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自娛自樂,鍛煉身體;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挖掘傳統的民俗文化資源。
鮑友棣說第一次報名參加秧歌隊只有四五人,最多的時候,秧歌隊隊員達到100多個,許多年輕婦女也都來參加了。秧歌隊的第一次公開亮相是在1993年,為了慶祝瑯峰山白沙廟開光,鮑友棣帶領著100多名隊員在瑯琊集鎮上載歌載舞、傾情表演,首次演出非常成功,秧歌隊聲名大振,湯溪、蔣堂、沙畈、箬陽等地都邀請她們前去表演。1994年這支秧歌隊,曾代表原金華縣出席金華市為迎接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而舉辦的“慶三八·迎九五”大檢閱。
秧歌隊出名了,鮑友棣和隊員們沒有固步自封,認為不能老是唱過去的秧歌。時代變了,人們的各種觀念也變了,秧歌的格調內容也應該相應地有所變化,才能跟得上日益發展的形勢。為此鮑友棣動了不少腦筋,她自編自演了《新年拜年歌》、《尊老愛幼歌》、《十二月勸賭歌》等一系列作品,深受群眾喜愛。
秧歌隊發展到后來,隊員們已不僅僅局限于扭秧歌,鮑友棣又在節目的形式上動開了腦子,“打花棍”、“敲快板”、“演小品”,這些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一一出臺了。1995年,鮑友棣編排了反映改革開放大好形勢的《歌頌改革開放政策好》,這是秧歌隊第一次演出反映新形勢內容的作品。鮑友棣深知計劃生育國策的重要性,她編排的《說嫂嫂》、《挑花籃》、《老太婆趕集》等反映計生工作的作品也出現在秧歌節目中,秧歌隊成了當地計生宣傳的有力工具。鮑友棣還編寫了《勸賭歌》,勸告群眾不要賭博,很有宣傳效果。一些對“小搞搞”上癮的婦女加入秧歌隊后,天天晚上參加娛樂活動,自覺戒賭了。一些身體不太好的婦女,參加秧歌隊活動后,心情開朗了,身心愉快了,身體也健康了。有些婦女本來有隔閡,鄰里之間產生過矛盾,參加秧歌隊之后,大家在一起唱歌,編排節目,矛盾漸漸消除,關系融洽了。不僅如此,秧歌隊還主動做一些婦女調解工作,原來關系較緊張的婆媳關系和夫婦關系,也得到緩解。
據統計,18年來,鮑友棣帶領秧歌隊演出達130多場次,舉辦過3次民歌吟唱會,演出節目多達40余個,整理收集民歌30余首。花棍舞被區委宣傳部評為“特色文化”項目,2009年9月,她自編自導的婺劇表演唱《仙女游瑯峰》曾獲金華市首屆中老年文藝匯演一等獎。鮑友棣的事跡也引起媒體的廣泛關注,金華電視臺、浙江衛視、深圳衛視等媒體38次播放到瑯琊徐秧歌隊表演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