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止步 永不言苦
——記“個協杯”創業自強獎獲得者包金龍
位于瑯琊鎮人工湖邊的金華市金龍水電設備廠是婺城區在水電設備制造領域新近涌現出的行業翹楚。在短短幾年時間內,企業從無到有,由弱轉強,一步一個腳印邁向成功之路,實現持續穩健發展。對于白手起家的創業者包金龍來說,短短的六年創業時光,既讓他體味到了創業過程中的艱辛苦辣,也使他品嘗到了創業成功的激動欣喜與豪情滿懷。
艱苦創業 風雨之后見彩虹
在自主創業之前,包金龍是市區一家企業的技術骨干,從事水電設備的開發與設計工作。1997年底,他所在的企業進行產權改制,包金龍也在分流的人員當中,他只能選擇辭職。包金龍說:“每個人都希望能夠安安穩穩,與其說是自主創業,不如說是時勢所迫、現實壓力倒逼。”
從單位出來后,包金龍去了另外一家企業,從事機械設備的開發和設計工作。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一本專業刊物上看到某一位權威專家發表的文章,文中認為,利用水資源發電將會是我國能源利用的方向和趨勢。包金龍說,既然水電是國家發展能源的一個重點,必將帶動水電設備需求的增長,水輪機發電設備制造產業作為它的衍生產業鏈,一定也會有發展。自己又是水輪機設計制造的行家里手,既能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同時又能在創業的平臺上充分施展才華,機遇已經來臨,為何不去好好地把握?
機不可失,時不我待,創業激情澎湃的包金龍說干就干,2004年金華市金龍水電設備廠在市區成立了。辦廠容易興廠難,企業初創時期就曾面臨著場地、設備、資金、人員等種種困難。包金龍告訴記者,他是普通工人出身,啟動資金全靠親友幫忙籌集,場地是臨時租用的,一些設備也根本沒有資金買。然而,最困難的還是專業技術人員的缺乏。為節約資金,他曾一人身兼多職。由于產能有限,一些大業務剛開始根本不敢接,一些小單子客戶把價格壓得極低也要做。夾縫中求生存,艱難中謀發展,金龍水電設備廠就這樣在磕磕絆絆當中,如履薄冰地挺了過來。
化“危”為“機” 雄關漫道從頭越
2004年9月,包金龍被瑯琊鎮良好的投資環境和政府優質服務所吸引,金龍水電設備廠正式落戶瑯琊。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在全球經濟金融危機的惡劣形勢下,包金龍切實轉變觀念,自主創新,開拓奮進,帶領全廠職工勇克時艱,積極化“危”為“機”,通過努力終于迎來了企業發展的“春天”——三臺貫流式水輪機組項目成功落戶,給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由于設備主機體積大、重量重、技術含量高、生產周期長,包金龍帶領大家攻克技術難關,查找翻閱了大量的技術書籍資料,并親自到電站、水科院實地考察,尋求技術支持;與技術人員一起繪制安裝圖、零件圖、總裝配圖,請專家進行會審,召開技術攻堅會,解決技術難題;在生產過程中,與一線工人一起抓好每一道工序,把好生產質量關。去年10月,用了半年時間的三臺自主創新的水輪發電機組順利完工,總產值達500多萬元。包金龍的金龍水電設備廠在金融危機肆虐時期實現了逆勢增長。
厚積薄發 吹盡狂沙始見金
“對我們企業而言,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而在于求精。只有這樣,企業才能整合優勢得到進一步發展,從而贏得更多的客戶。”包金龍說。目前金龍水電設備廠在小水電行業享有很好的聲譽,在他的帶領下,企業蓬勃發展,訂單一宗接一宗,生產日程排得滿滿當當,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逐步擴大。現已能生產五個系列水輪機產品,銷售網絡遍布全國大部分省市,產品還出口到朝鮮、越南、尼泊爾等國家。包金龍坦言:成績只能代表過去,做企業必須高瞻遠矚、未雨綢繆,才能決勝未來。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