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觀念 出臺政策 加快建設
金西:“組合拳”破解招工難
今年年初開始,一場席卷了整個沿海大中小城市的“招工難”颶風刺激著每一個企業的負責人。金西開發區作為擁有120多家企業的工業園區,同樣受“招工難、留工難”的困擾。開發區該如何破解難題,并為企業搭建用工、就業雙向互動平臺?日前,記者走訪了金西開發區管委會,聽聞他們是如何對癥下藥,打出“組合拳”,破解企業招工難題。
迎合本地員工需求
金華丁丁實業有限公司造紙廠算得上是金西開發區的老企業,也是開發區少數未受招工難影響的企業之一,今年以來,甚至有工人到處托關系想進廠務工。該企業負責人韓志成告訴記者,丁丁紙業有員工300多人,95%是本地員工。因為合理考慮了本地風俗和農忙時間,加上企業待遇較好,丁丁紙業的務工條件頗受好評。
據了解,金西開發區的用工環境和本地工人對工廠的選擇是有其特殊性的。一方面,金西三鎮的本地居民生產生活觀念還較為傳統,隨性,不愿拘泥于“八小時工作制”和“加班制”,對部分工廠嚴格的上下班制度懷有抵觸心理;另一方面,隨著金西開發建設的進步,工人就業觀念也在改變,既要賺錢,也要享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意識的進步,找工作不再只著眼于眼前的工資數額,是否“購買社保、醫保”、“需不需要經常加班”、“一個月有幾天休息”等都是求職者關心的熱門問題。
相對而言,像丁丁紙業這樣的本地企業由于比較了解本地工人的需求,自然也能夠給工人們開出更為貼合他們生活的“價碼”,如此一來,工廠求工人穩定,工人求工作穩定的雙贏局面較容易達成。
出臺“以工帶工”政策
和本地企業不同,像金鼎織帶、夢娜襪業等外來企業曾一度面臨招工難困局。早在2008年、2009年,金鼎織帶由于對當地居民情況不了解,在招工方面一度出現問題。好在,金鼎公司調整了招工思路和用工方案,并摸索出了適合企業生存的“用工之道”。
本地工人顯然不適應金鼎的工作環境,雖然金鼎公司為員工們配備了非常好的硬件環境——四棟員工宿舍整齊明亮,食堂菜品豐富,物美價廉,乒乓球、籃球、臺球、網吧等設施齊備。“我們現在的員工以外地打工者為主,今年年初工人返廠率很高,說明去年我們和員工之間的需求矛盾磨合得還不錯。”企業負責人說。
重慶人周禮和何佳勵這對夫妻2006年來到金鼎織帶有限公司,一直沒有離開,每年過年回老家,還會介紹老鄉到該企業打工。周禮說:“金鼎環境好,對員工想得周到,把別人介紹過來我沒有顧慮。”今年,為了滿足企業生產的用工需求,金鼎又出臺了一系列獎勵措施,采用“以工帶工”的發展員工政策,為企業招工開啟了新的窗口。
“只有知道務工者要什么,你才能給他送什么崗位。只有知道企業需要什么人才,你才能給他提供什么技術人員。”金西開發區組織人事勞動局副局長方福慶說。據悉,針對開發區存在的用工矛盾,金西開發區管委會開展了調研。通過向企業發放調查表,實地到企業和鄉村調研等方式,摸清了企業的用工需求和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條件。如紡織企業缺擋車工、縫紉工,所招員工基本為女性;周邊鄉村村民希望能兼顧到家庭或農事;外地員工對子女教育的問題看得比較重等等。再通過管委會、企業、村、學校實行四方聯動,幫助解決招工難題。
加快配套設施建設
作為一座新型的開發區,園區的生活配套滯后成為開發區企業留工的一大頑疾。為此,金西開發區管委會積極加快配套設施建設,為企業招工、留人謀劃應對方案。
去年以來,金西開發區管委會和金西三鎮在外部環境、社會服務等方面做足文章。硬件上,通過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給企業和員工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如積極配合城鄉公交統籌,協調市區開通金西直通車,完善三鎮夜間公交線路;實施一批三產服務配套項目,綜合市場已運行,加快綠洲香島房產項目、禾豐新天地房產項目、金悅房產、金城三期等房產項目建設和商業街培育;擬出臺全民創業政策,扶持一批餐飲、酒店、茶館、娛樂等項目實施;并力爭開工建設2個新金西人之家,為外來員工提供一個集中的休閑娛樂場所。軟件上,開發區管委會從多個方面出臺政策,為員工提供各類服務,如外來員工子女,簽訂了勞動合同并交納養老保險的,就可以在附近鄉鎮就近上學,與本地居民無異。這些措施無疑為企業的留人提供了政策支持,大大增強了招工效果的長效化。
“現在有一個矛盾,有求職的找不到門路,企業的很多崗位閑置又招不到人。”方福慶說,解決招工難的一個前提在于信息的及時準確。為此,金西開發區和九峰職校在不久前聯合舉辦了一場金西人才交流會,通過校企對接,讓職業學校和企業形成良好的用工合作。同時,記者在金西開發區管委會了解到,管委會目前正準備出臺關于促進企業招工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實施意見,通過加大培訓力度、優化政策服務、提升企業文化等方面入手,促進人力資源有序流動和有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