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要做婺劇的鐵桿粉絲
——記“望江杯”農村文化耕耘獎獲得者倪秋花
一個業余的婺劇愛好者,帶領她的劇團多次在省、市農村劇團匯演及比武大賽中獲獎,她說:“我這一輩子就是喜歡婺劇、衷情婺劇,要把婺劇發揚光大。”她就是婺城區白龍橋青年婺劇團團長倪秋花。已經56歲的倪秋花,在農村文化的舞臺上依然這么活躍,作為省級文化示范戶、市級文化志愿者,她經常送戲下鄉,輔導農村文化隊伍,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倪秋花也獲得了婺城區第二屆“望江杯”農村文化耕耘獎。
倪秋花出生在婺城區瑯琊鎮泉口村,小時侯,她就是個愛唱歌的活潑女孩,“我很喜歡唱歌,廣播里的歌一聽就會唱。那個時候也很想參加文藝宣傳隊,可是村里沒有。于是我自己搞了一個學唱班,每天晚飯后,十幾個小姑娘把從廣播里聽來的歌曲唱一遍。”倪秋花回憶,她最愛聽的就是婺劇,對于婺劇,是百聽不厭。當高亢悠揚的婺劇開場曲調——鬧花臺響起時,她和村子里的老老小小都能被吸引。因為愛唱歌,晚飯后,她就帶著小姐妹唱啊跳啊,總有村民要到她家看“戲”,多的時候會有二三十人。不會唱歌的父母并沒有因為人多嘈雜而責罵過倪秋花,因為他們也是女兒的忠實歌迷。
17歲那年,倪秋花來到供銷社工作,盡管生活變了,工作很辛苦,但倪秋花對“戲”的癡迷沒有改變。工作之余,她結識了幾位會拉琴唱戲的老人。老人們曾辦過劇團,聽說小姑娘會唱戲,就相約上門給倪秋花說戲。最后老人們把“工具”放到倪秋花那里,她的宿舍也儼然成了婺劇沙龍所在地,倪秋花對婺劇的了解隨之不斷加深。“1982年,我從單位出來和丈夫在白龍橋鎮上經營了一家錄像廳。”倪秋花告訴記者,那個時候因為農村文化的貧瘠,錄像廳的生意非常好,也讓她隱約看到了農村文化發展的前景。
一個偶然的機會,倪秋花與婺劇真正結上了不解之緣。倪秋花與幾個婺劇迷共同出資5000元,請了劇團在白龍橋村演了四天七場戲,倪秋花是場場必到。劇團一位演小生的演員看到倪秋花如此喜歡婺劇,就開玩笑說:“老板娘,看你這么喜歡婺劇,不如辦個劇團吧。我幫你找演員。”想不到一句玩笑話,倪秋花上心了。1996年,當倪秋花與丈夫提出要辦婺劇團時,丈夫驚訝得有些不相信。丈夫說:“辦劇團很辛苦也很難,要說賺錢那就更難了。你又沒有經驗,到哪請演員,還有劇團就得演戲,你又到哪里聯系業務?你可要想好了。”但倪秋花一根筋認到底了,并為劇團想好了名字——金華市白龍橋青年婺劇團。當年8月,在倪秋花的堅持下,婺劇團如愿成立。
辦劇團的酸甜苦辣,也讓倪秋花三天三夜都說不完。她說:“六年前正月里在義烏農村的一次演出,一場大會燒光了她所有的東西,直接損失30多萬元,為了把戲做完,一天時間之內她借錢、借道具,演出結束把演員工資及時發放。“當時,我真得想哭了,但忍住了。我花了三年時間償還了這15萬元債務。”“下鄉演出也是件很苦的事情。冬天,有些村會給我們一些稻草鋪床,那還算好的,沒有的話我們也就睡水泥地。有一年,東陽這邊演出結束即裝上行頭趕往新安江,到了新安江天都快亮了,第二天演員又要起戲。當然,看著演員們在臺上演,觀眾在下面看得很認真,一臺戲順利演完,觀眾鼓掌,還是很開心的事情。”倪秋花欣慰地說,在她的影響下,原本并不很支持的丈夫也在劇團幫忙,全家都愛上了“戲”,就連四、五歲的孫子、孫女都喜歡看戲。
14年過去了,白龍橋青年婺劇團在金華乃至全省婺劇界聲名鵲起,曾獲浙江省婺劇傳統戲金獎、浙江婺劇基本功大賽金獎等榮譽10多項。每年劇團都能演出500多場戲,倪秋花還要抽空到農村、學校去幫忙編排文化節目。“今年我們的婺劇下鄉有560場,而且婺劇進校園活動開展以來,很多學校都電話來邀請,我也很樂意為婺劇的傳承多做貢獻。”倪秋花說。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