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當生態養殖致富引路人
———記“個協杯”創業自強獎獲得者汪益平
見到汪益平的時候,他剛從外地一養殖戶那里回來。“那里養的甲魚出現了一些問題,我過去幫忙瞧瞧。”帶著濃重羅埠口音的話語透露出這位新型農民的“鄉土”本色。
汪益平從事甲魚養殖十多年了,在婺城區金西一帶是出了名的。由他牽頭成立的金華市攜達甲魚養殖專業合作社已有50多個成員,來自婺城區、衢州、蘭溪等地,每年經合作社銷售的甲魚超過3000多萬元,多銷往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市場。為進一步做優甲魚養殖業,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2007年3月,汪益平成立了金華市壽王鱉養殖有限公司,擁有養殖溫室43畝、外塘水面放養面積65畝、年產優質甲魚60萬只的規模,并注冊了商標,擁有了自己的品牌。如今,汪益平的甲魚養殖業邁上了穩步增長的快車道,去年其銷售額達3000多萬元,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一個農民怎么與甲魚結下不解之緣?高中畢業以后,躊躇滿志的汪益平到義烏開了一家小飯店,頭腦活絡的他特別會做生意,在義烏賺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發現當時甲魚的價格高、行情好,很有發展前途。于是1992年,汪益平決定回到家鄉陳家村創業。“當時一個親戚在養甲魚,而且村上的池塘很多,特別適合養甲魚,我想趁著自己還年輕嘗試一下。”汪益平說,當年他便買了三千多只甲魚苗,結果由于缺乏養殖技術,損失慘重。
痛定思痛。不服輸的汪益平下定決心要在甲魚養殖領域弄點名堂出來。為此,他參加甲魚養殖技術培訓,刻苦學習甲魚養殖技術,還不時與有經驗的養殖戶進行交流探討。汪益平把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了實踐當中,取得了明顯成效,甲魚苗的成活率大大提高。從1994年開始,他逐步扭虧為盈。
近年來,汪益平積極引入無公害養殖理念,運用無公害標準進行綠色生態養殖,為社會提供綠色生態、安全無公害的產品。不僅如此,他全力推廣標準化養殖模式,探索建立有效的利益聯運模式。實行“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標準生產、統一物資采購、統一信貸擔保、統一品牌銷售”,使公司的養殖生產在產前、產中、產后等諸多環節都按照統一標準進行。2008年,汪益平帶領當地的養殖戶開展了省級無公害標準化養殖推官示范項目建設,建立了“公司+基地+養殖戶”的標準化推廣模式,保證養殖產品的質量。
除了自己致富,汪益平還積極帶動周邊村民養殖甲魚,不僅在技術、市場、資金等方面予以指導和幫扶,還帶頭實施生態鱉養殖技術“金橋工程”。剛開始搞養殖時,只有七、八戶人家跟著汪益平養甲魚,如今,已有上百戶農戶加入到甲魚養殖的行列,規模最小的養殖戶也養有兩萬只甲魚。“說句實在話,沒有黨的富民好政策,就沒有今天的好日子。”汪益平說,當初養甲魚時有兩個沒想到:一是沒想到自己能賺這么多錢,“現在農業政策好,如果技術跟上去,市場意識強一些,效益還是很可觀的。”二是沒想到通過個人的示范帶動作用,帶領這么多人實現共同致富,這是最令他感到自豪的。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