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做環保事業的擁躉——記“越爾杯”環保獎獲得者陳定糧
“為何搬回農村住?因為這里的環境比城里更好!”日前,記者在湯溪鎮白鶴殿口村采訪時,下班返鄉的村民笑著說:“你看,房后桂花滿坡,路邊綠樹成蔭,喝的是甘甜泉水,聽的是清脆鳥鳴,哪一點會比城里差?”
站在村口,一幅新農村的美景展現在眼前。一幢幢“小洋樓”沿著村級水泥路一字排開,并配以統一的風格花園式庭院。家家戶戶門口綠樹成蔭,遠遠望去小村宛如圍上了綠絲帶;夏日陽光透過樹木,在農戶整潔的院子里、在“洋房”上折射出斑駁疏影。
隨行的白鶴殿口村村支書陳定糧告訴記者,村上把新農村建設與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相結合。目前,雖然村子的面積不大,但環境、衛生是一流的。優美漂亮的環境不僅讓已經在市區購買新房的村民回鄉養老,每年還吸引不少城里的親戚來此度假,一住就是幾個月。
從單間的房子到整個白鶴殿口村的重建,從節能、環保理念擴展到鄉村生態文明,陳定糧感言,自己對“環保”的理解經歷了一個從物質到“人和”的過程,所謂的物質是指在物質層面的環保,像節能節水、垃圾分類、少用一次性制品等;“人和”就是深入到生命和心靈。陳定糧也獲得了婺城區第一屆“越爾杯”環保獎。
幾年來,白鶴殿口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對村中主要街道的路面進行硬化,對路燈進行亮化,并新建多處垃圾房和公共廁所,消滅了露天糞池的同時提高了農村的品味。據陳定糧介紹,露天糞池是造成農村衛生環境差和腸道傳染病頻發的癥結所在。幾年來的新農村建設,大大改善了農村的衛生狀況。廁所的改造結束了農村幾百年來露天糞池的歷史,那種臭氣熏天、蒼蠅蚊子亂飛的場面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嶄新的公廁,同時家家戶戶在建新房或裝修時都把土廁所改成衛生間。“為了搞好村里的環境,全村都改水改廁,并在水泥村道邊安裝路燈建垃圾池,還把河道的淤泥清理了。”村里專門安排兩名衛生管理員,除了打掃村里道路、公廁衛生外,還定期消毒,滅蚊滅蠅。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你能夠看到他們最需要的是什么,真誠對待他們,他們也會尊重你,信任你,配合工作,不斷改善農村衛生條件和人居環境。”陳定糧對記者說,村民們都很愛護這個一同生活的環境,家家著手環境建設與保護,不少村民家門前擺放著紅色垃圾桶,更注重環保衛生了。據了解,近年來開展的垃圾集中處理,在村道馬路邊設有垃圾箱,村里還特意安排一名村干部負責監督,環衛工人定時定點上門收集垃圾。實現村收集、鎮清運處理垃圾。待垃圾壓縮機投入使用后,將能更有效地處理垃圾。同時還對村內環境進行了統一清理,清除了房屋邊陰溝里的垃圾,引入了清澈的活水;對村中的雞鴨等家禽進行了圈養,大家形成了圈養畜禽的意識,再也沒有牛豬雞鴨在村中亂跑的情形。
就在十年前,白鶴殿口村還是一副舊模樣。路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環境臟、亂、差,農民過著“一個月過年,兩個月種田,九個月干閑”的日子。陳定糧認為,道德問題是根本,現在不在于人們對環保談的是不是多,而在于如何理解集體利益和環境保護,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只有老百姓都講衛生了,我們的衛生環境才能真正達到保潔。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