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清風寨”成為百姓自己的名牌
———記“個協杯”創業自強獎獲得者張建連
![]() |
張建連是莘畈鄉井下村村主任,也是省級生態農業開發優秀示范企業、婺城區農業龍頭企業———清風寨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總經理。這些天,他正和一位江西的客商協商代理事宜。張建連告訴記者,清風寨在省內已經有連鎖店和代理店20多家,目前,他正在考慮將業務向省外延伸,讓外省的老百姓也能喜歡上我們莘畈的土貨。
高中畢業后,張建連就在農機公司上班,因為他的勤奮刻苦,工作得到了單位認可,也積累了不少社會資源,“我在農村長大,從小就告訴自己,一定要有出人頭地的一天,至少要讓家人不再過苦日子。”張建連告訴記者。1998年,他決定自己單干,做起了小型柴油機的代理商,主要客戶都在農村。“那個時候,一個人要扮演多個角色,既是老板,又是業務員,還是駕駛員和裝卸工。有些時候,要到外地送貨,我經常是凌晨出發,下午趕到送貨地點。”張建連說,為了得到客戶的認可和信任,付出再多都值得。
有付出才有回報。單干的第一個月,張建連拿到了200元的利潤,第二個月,他有了500元的利潤,1998年底,他拿到了6000多元利潤。“在單位,我一年也就2000多元收入。”張建連說,當時,他還將業務延伸到福建、江西等地。后來,他把弟弟、堂弟都帶出來創業,現在他們也都自己當了老板。“2005年,我在城里做起餐飲業,由于經營問題,一年就虧了150多萬元。”張建連回憶,他忍痛割愛將15間店面房以零利潤全部轉讓。
雖然在餐飲業受到了挫折,但張建連并沒有灰心喪氣。他又回到了農村。“2006年,我回到井下,看到那里很多的山都被荒廢,就有了承包2000畝山種植香榧的念頭。后來因為村民觀念問題,一期只承包了500畝。”張建連說,畢竟還是門外汗,又貪快,花高價錢買來的大的香榧苗沒有種活,一次損失就幾十萬元。吃一塹長一智的張建連懂得了種香榧必須“耐得住等待”。第二年,他買來了小苗種養。“現在已經有5000多棵香榧樹了,到2012年應該就有回報了。”張建連開心地說。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張建連就是其中之一。2006年下半年,看準時機的張建連花4萬元把鄉里的一家清風寨土雞養殖公司買了下來,成立清風寨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現在主導產品有土雞、香榧、茶葉、梅花鹿、黃牛等,并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去年,公司銷售額達560多萬元。“清風寨”已成為金華市著名商標,正在申報省著名商標。
公司的發展也為莘畈和周邊鄉鎮的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莘畈土雞的品牌已經家喻戶曉。但是養雞戶也有淡季的時候,公司的鹽水雞加工就為村民解決了這個難題。去年一年,鹽水雞就賣了2萬多只。”張建連介紹,去年下半年公司開發了黃牛肉產品。黃牛由公司出錢購買,再由莘畈、湯溪、羅埠等地的農戶領回去養,公司按重量收回給付報酬。這樣一來,留在村上那些年老體弱的人也有了賺錢的機會。這幾年,公司還開發了鹿茸膠囊、鹿鞭膠囊等鹿制品,也賣得很好。”
據介紹,早在20多年前,井下村還是個產茶大村。一年的成品茶可以有1000多擔。“莘畈的環境和地理位置都很好,茶質也一流,最主要的是沒有形成規模,沒有做出品牌,大都是小打小鬧。”張建連告訴記者,后來,他在井下村又承包了600畝茶葉山,種植白茶和毛峰。現在,經過公司工藝和品質的嚴格把關,原先農戶自己散賣的200多元/斤的白茶,在他這里可以最高可賣到500多元/斤。今年,井下村也成立了茶葉專業合作社,又增加了500多畝白茶種植基地。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也達到了5000多元。
現在,張建連不僅要把好產品賣到全國各地,還要不斷開發新的產品類別。“下半年,我打算結合生態旅游,開發小包裝的休閑食品,譬如牛肉干、雞翅等等。”張建連表示,雖然做農業很辛苦,而且要想做大、做出優質品牌,需要花更多的財力和精力。但是清風寨農業發展公司已經初具規模,梅花鹿養殖及香榧種植產業前景也很好,他還將在提高附加值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上下工夫,依托良好的環境資源,建立清風寨農業園。經過努力,讓“清風寨”在農業里成為一面旗幟。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