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國務院正式批準雙龍風景區總體規劃,一個范圍達79.7平方公里的國家級山岳型風景名勝區呼之欲出;
2009年,雙龍風景區共接待游客129萬人次,首次實現門票收入超2000萬元;
2010年,雙龍風景區連續拿下“上海世博會體驗之旅示范景區”、“省旅游風景名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景區”三塊金字招牌。
連續三大步的發展,帶來的變化是明顯的。每一個到過雙龍的游客,都親身體驗到“雙龍勝景”、“大仙圣地”、“浙中涼都”的無限美好。變化來之不易。曾幾何時,作為金華市第一家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首批國家AAAA級旅游區,雙龍風景區卻被東陽橫店影視城、義烏國際小商品城、永康方巖等旅游商貿景區后來居上,處在停滯不前的境地。
不發展就意味著“坐吃山空”,不改變就意味著“坐以待斃”。近年來,雙龍風景區管委會緊緊圍繞景區總體規劃,班子齊心協力,干群上下同心,開展攻堅破難,智者寺復建、“浙中涼都”等重點工程進展加速,村莊改造、統一管理、轄區重點項目征地等基礎性工作進展也明顯加快,成效斐然。
項目推進 重塑人文景觀新品牌
“去雙龍的路不好走,真是掃興。”
去雙龍游玩過的國內外游客,曾留下過這樣的“旅游感言”。一個AAAA級風景區,連一條像樣的道路都沒有,這值得我們深思。
痛定思痛,從2001年行政區域調整以來,歷屆雙龍風景區管委會領導都把提升雙龍風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交通環境列在了首要位置。然而,由于財力有限,成果甚微。
2008年,中央出臺擴大內需政策后,雙龍風景區管委會搶抓機遇,于2009年6月將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申報列入國家第四批擴大內需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爭取到國債項目建設資金500萬元。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景區配套非干線道路改建6.6公里、景區游步道改建4.9公里、信息咨詢服務設施建設、停車場和景區衛生設施建設,以及必要的企業搬遷等,項目計劃總投資5600萬元。目前,項目整體進展順利,已累計完成投資2565萬元,約占總投資的45.8%,預計今年底前,將全部完成項目各項任務。
如今,路好了,前來觀光的游客更多了,“雙龍”又把目光瞄向了提升景區人文內涵、實現旅游擴容的目標上來。今年5月26日,歷經幾代人努力的雙龍風景區佛教文化代表性勝跡、擁有1480多年悠久歷史的智者寺,在美麗的雙龍山腳下舉行了隆重的復建奠基典禮。
據了解,智者寺建于公元526年,為南朝梁武帝敕建,在海內外都有較高的知名度,為江南名剎。南宋詩人陸游曾寫下《重修智者廣福禪寺記》和《與僧仲玘八札》。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因興建金華水泥廠逐漸拆除后,社會各界要求恢復智者寺的呼聲一直很高。這次智者寺復建將采用唐代的建筑風格,按照“一軸一心四區”的布局,規劃建設九龍照壁、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藏經閣等項目,建成后將成為雙龍風景區最重要的人文景觀之一。
金華市和婺城區領導表示,重修智者寺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宗教工作方針政策,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積極作用的一項重要舉措,對發展金華和婺城旅游經濟,做強雙龍旅游產業有重要意義,是發展旅游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和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富民工程,也是弘揚傳統文化、豐富人文景觀、促進社會和諧的惠民工程。
多年以來,盼開發、盼發展一直是當地群眾的美好心愿。為進一步拓展景區范圍,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雙龍風景區管委會積極做好尖峰山區塊涉及高速交警辦公樓、市殘聯康復中心、市待出讓地塊等項目的征地工作,加快推進項目的開發建設。這將極大地集聚尖峰山區塊的人氣,對加快市區城北區塊的整體開發建設和大雙龍旅游的發展意義重大。
據了解,該地塊征地工作于2005年正式啟動,經所在村的村民代表會議表決通過,與市統一征地辦分別簽訂《征地補償協議》并依法報省政府正式批準。五年來,市、區黨委政府高度關注該區塊開發建設工作,市、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多次實地視察,積極推進征地工作。市國土部門也多次依法下發《關于要求限期交付已征用土地的告知書》。2008年底,婺城區機關部門、雙龍風景區管委會及有關鄉鎮部門抽調工作人員組成工作組,從解決群眾實際困難和遺留問題入手,對該地塊的征地實行攻堅。通過調查摸底、宣傳發動、政策解釋、多次逐家逐戶上門做農戶思想工作,并建立走訪臺帳記錄,逐件解決相關遺留問題。目前,3個工程項目被征地表面的附著物已全部清除完畢。
對此,在現場的部分村民明確表示:“如果高速交警的辦公樓、殘疾人的康復中心,還有商場都建好了,那我們村人氣肯定會旺。到時候家里的房子好出租,門前又能做生意,肯定會發展得很好。”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