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輸血”為“造血” 從就業到創業
沙畈鄉青春村的鄭斐帆現在已經是浙江農林大學的學生,還有一個學期就將完成學業踏上實習崗位。“現在每個學期的學雜費等都由政府幫我解決,我自己只需要負責住宿費和生活費。”昨日,在采訪中,鄭斐帆告訴記者,“扶千名人才、促千村發展”計劃給家庭并不富裕的他解決了不少難題。說到以后的工作,他也信心滿滿:“我在學校學的是市場營銷專業,到時候找實習崗位應該沒什么問題。”
從2005年開始,婺城區大力實施“扶千名人才、促千村發展”計劃,免費幫山區鄉鎮低收入農戶子女圓“大學夢”,既解決低收入農戶子女上學難問題,又培育農村實用人才。截止目前,我區已經推薦招收培養5批、27名大學生。此外,我區還通過“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山區青年扶貧班”等多種形式的培訓,為山區農民提供內容豐富的農業技術及就業培訓,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有效轉移,增加農民收入。
“‘輸血’不如‘造血’,人才扶貧、產業開發、金融扶貧等等都是我們扶貧工作的重點。”婺城區農辦主任倪玉奎表示。近幾年來,婺城區圍繞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以低收入農戶增收為中心,以“低收入農戶集中村”為重點,結合我區實際,以產業開發、下山移民、來料加工、金融扶貧、結對幫扶等為主要抓手,大力開展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推進婺城低收入農戶增收致富,推動了農村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曾經,有技術有想法沒資金困擾了不少山民,但有力的金融扶貧措施,解決了很多人的心頭之困。羅埠鎮塘角頭村的村民周祥喜是金華市三龍水產專業合作社的社長,兩次申請扶貧小額貸款的他表示,就是這些扶貧貸款幫了自己的大忙。去年3月份,周祥喜準備成立水產專業合作社,進行生態漁業養殖和野生鱉養殖,申請的20萬元扶貧小額貸款解決了他的融資難題。今年上半年,借助于扶貧小額貸款加大對農業專業合作社金融支持力度的東風,周祥喜又申請了一筆扶貧小額貸款,促進了合作社的進一步發展。如今,他簡稱了9個魚塘,還租用了60余畝稻田進行生態養魚,帶動了31戶農戶,實現增收50多萬元。
自2007年10月啟動扶貧小額貸款以來,婺城區幫助了較多的低收入農戶家庭解決發展資金短缺的問題,發放委托貸款359戶,173.7萬元。去年啟動新一輪的扶貧小額貸款后,貸款對象的范圍進一步擴大,貸款額度也有所增加,累計發放扶貧小額貸款180戶、1103.6萬元,有效幫助了低收入農戶創業發展,也扶持了一批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專業大戶、來料加工大戶發展壯大。
通過各種“造血”式扶貧活動,我區開發式扶貧工作正扎實有效開展,低收入農戶增收十分明顯。目前,我區已先后建立了瑯琊、湯溪、長山、乾西、湯溪南門、上邵6個移民新村,實施下山移民9805人;共舉辦勞動力培訓班206期,培訓山區農民30802人次;組建了多個農業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注冊了一批農產品品牌,山區高效生態農業有了初步發展。去年,全區低收入農戶家庭年人均純收入超2500元的有6523戶,其中家庭年人均純收入超4000元的有4913戶,大大促進了低收入農戶的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