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農民的“種糧版圖”
——記“個協杯”創業自強獎獲得者豐群飛
“今年,我要把糧食種到吉林去、種到江西去,把合作社的生產模式帶到全國去,讓全國拋荒地都產生效益,為農民帶來財富。今年我的銷售目標是達到1個億。”這是今年年初,記者親耳聆聽到一位農民的豪言壯語。這個農民叫豐群飛,金華市湯溪鎮群飛糧油機械化專業合作社社長。如果你在網上搜索豐群飛和他的合作社,你會發現不下百條的新聞網頁。中央電視臺七套、二套節目專題采訪;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烏云其木格、省長呂祖善、現任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茅臨生(時任副省長)到合作社考察;合作社被評為浙江省農業科學創業創新十佳典范;溫州、紹興等地農戶紛紛前來參觀取經……緣何一個小小的合作社能受到如此眾多的關注?“創新土地流轉模式”、“降低糧食生產成本”、“帶領千家萬戶共同致富”是其關鍵詞。
豐群飛的豪言壯語是有背景的。去年,豐群飛的種糧“連鎖超市”有了首家加盟店。在江西省德興市香屯鎮,他承包了當地2000多畝土地,建起了省外首個“群飛”基地,在嘗到甜頭后,豐群飛還準備在江西省景德鎮市和吉林省榆樹市建兩個上萬畝的糧食基地,從曾經的拖拉機手到立志開全國種糧超市,豐群飛用農民的樸實和勤勞,一步步實現著自己的“夢想”。
今年年初,豐群飛飛往吉林考察種糧基地。在吉林省榆樹市,當地主管農業的副市長接見了豐群飛,陪他查看了當地的種糧情況,并當場允諾了一系列種糧的優惠條件。“肥沃的黑土地,一家就有近200畝的土地,確實是種糧的好地方。”豐群飛告訴記者,“在黑土地上,種‘群飛’牌大米,我的種糧事業開始北上征程。1萬畝只是個開始,以后還要種2萬畝、3萬畝。”
北上找地,南下找田。說到走出去種糧的經歷,豐群飛自言收獲頗豐,合作社不光賺回了錢,還積累了出去種糧的經驗。他說,走出去后,視野變開闊了,發現外面的天地真的很寬廣,每到一處,當地政府都很重視,允諾兌現了一系列的種糧優惠政策,這也讓他堅定了南下北上開拓種糧版圖的信心。
10多歲就在家務農的豐群飛,使他看起來特別壯實,顯得十分老成。他回憶說,那時知道用拖拉機耕地快,但是買臺拖拉機要花費好幾千塊錢,村里沒有人敢嘗試,只好用牛耕地或者人工挖地,效率很低,每天一頭牛頂多能耕作2畝地,一天下來牛累、人也累,如果單憑人工挖地,效率更低,一人每天半畝都挖不完。豐群飛家里六口人,除了弟弟妹妹上學之外,其他四人都忙著干農活,沒時間出去打工。沒有其他收入來源,一家人生活過得很拮據。
“四個人干活還養不活一個家,這樣的效率太低了,如果有一臺拖拉機,這么點農活兩個人就能干好,農閑時候還可以跑跑運輸。”21歲的豐群飛憑借年輕人的闖勁,說服家里人。東拼西湊,他們家花費2000來元錢購買了村里第一臺舊手扶拖拉機,豐群飛從此開始農機手生涯。
“點燈不用油,耕地不用牛”,用拖拉機代替人工和牛耕地,豐群飛深刻感受到機械化帶來的高效率。
2004年,省里出臺了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的政策。豐群飛看到了機遇,他聯合了一批農機服務戶、糧食種植大戶,購置了兩臺大型聯合收割機、一臺大型耕作拖拉機和三臺小型手扶拖拉機,成立了金華市群飛農機服務合作社。目前“群飛合作社”有社員107人,固定資產從2004年成立的19.4萬元增加到2009的358.5萬元,整整增加了17倍,這雖然算不上一個財富神話,但在低盈利的糧食生產領域至少也是一個傳奇。
“自己有錢掙,那是小本事;帶動當地農戶增收,實現糧食增收,那才是大本事。”土地流轉后,豐群飛當起了“田管家”,農民當起了“甩手掌柜”,他像經營超市一樣經營著田地。
敢于在全國各地開辟“種糧版圖”,找田種糧,原因是豐群飛和合作社的大米不愁賣。“我們的大米現在是時尚禮品”,豐群飛笑著說。今年春節期間,“群飛”牌有機大米成了市場緊俏貨,價格高出普通大米5倍。
去年,合作社投入近千萬元建起了大米加工廠,生產的“群飛”牌大米,剛一面世,就獲得了金華市名牌稱號,在杭州,1公斤大米賣到了16元,新研制出來的減肥保健有機大米,1公斤更是賣到了30元的價格。“春節前這段時間,一天的銷量就達到了三四十萬元,很暢銷。”豐群飛說,今年把“群飛大米”賣到1個億,是合作社的目標,更是他與社員們開辟“種糧版圖”的開始。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