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酵母”催生婺城新活力
——“推進婺城生態文明建設”系列綜述之一
日前,記者來到湯溪鎮寺平村,只見該村垃圾進池,綠樹環抱,景觀設施村邊立,清澈小溪繞村流,平坦的水泥路通向各家各戶,身在其中,仿佛置身于公園;村邊連片的樹木郁郁蔥蔥,農家莊園美不勝收……開展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后,婺城的山變綠了,水變凈了,村莊環境也變得更美了。實踐表明,生態文明建設活動,不僅有效地推動了婺城環保工作的開展,還極大地激發了區域經濟活力,為婺城區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婺城區是浙江中西部的經濟、文化中心,現已形成建材、化工、機電、汽配、電子、紡織、服裝、食品等工業體系,四大園區正在開發進行中。婺城區農業產業化成效顯著,被命名為“中國茶花之鄉”、“中國桂花之鄉”、“中國苗木盆景之鄉”、“中國南方奶牛和乳品之鄉”。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婺城區委、區政府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堅持在生態建設中發展經濟,在發展經濟中保護生態,實現了發展與生態互補雙贏。2009年,全區實現區屬生產總值97.75億元,增長9.5%;財政總收入完成實績10.6億元,增長12.2%。
婺城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可以說是走過了一段曲折的歷史。從開始時的“只要金山銀山,不管綠水青山”,發展為“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如今,婺城人的思想觀念更是變成了“綠水青山即是金山銀山”。建設生態文明,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人與自然和諧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前不久,區委五屆十一次全會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來進行專題研究和部署,充分表明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意義。近年來,婺城區委、區政府圍繞“生態建區”戰略,嚴格實施生態環保,嚴把項目準入門檻,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加大城鄉統籌力度,較大程度上改善了區域環境質量,改變了城鄉面貌,推動了婺城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
通過抓生態文明建設,婺城區的生態文化理念不斷提升。在年初開展的“解放思想、崛起爭先、繁榮發展”大討論中,婺城區提出了建設“現代化、信息化,生態型、開放型、創新型”核心城區的目標,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推廣清潔生產、節能減排,實施城鄉綠化,打造生態婺城的氛圍進一步濃厚。目前,全區已創建市級以上生態鄉鎮17個,國家級綠色社區1家,省市級綠色社區17家,區級以上生態村192個。通過宣傳引導,廣大群眾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得到轉變,綠色消費、低碳生活漸入人心。
生態文明建設,也促進了婺城區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近幾年來,婺城區在招商引資方面嚴把環境準入關,加大企業技改工作力度,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出現良好勢頭。制訂出臺了《婺城區工業項目入園條件及審核程序》,對污染企業、項目堅決實行一票否決。大力實施農業無害化生產,推進農業污染面源治理,啟動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全區現建成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基地近10萬畝。自然生態環境不斷優化。污染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果,主要污染物排放呈現“雙減少”的趨勢,其中二氧化硫已提前完成“十一五”減排任務。生態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金西、新城區以及蔣堂、瑯琊鎮污水處理廠主體工程基本完成,即將投入試運行。
通過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了農村環境治理。截至2009年底,全區已累計完成452個村的村莊整治任務,231個村的污水治理工程建設,農村垃圾集中收集處理覆蓋率達到95%。全面抓好生態公益林建設,面積達54.8萬畝,2009年被命名為“浙江省公益林建設示范縣”。同時,生態建設體制不斷完善,生態補償機制進一步完善,沙金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建設得到加強,水源區環境保護工作逐年提升,全區形成了生態文明建設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