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有一個刊物叫《閱讀與思考》,但我從來沒看過,60個年頭風雨歲月,實踐讓我多少感知人生應該怎樣去閱讀和思考,以及懂得它對于人生的意義所在。
近年來,世界巨富、美國股神巴菲特其人其事轟動一時,眾所周知,問君之所以成功的經驗,巴菲特的兒子辛格告知大家五個字:閱歷與思考。常言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可見一個有成就的人的一生,不能不讀書,而且要讀“萬卷書”,方能行“萬里路”。否則還能做得了那么多的事,成得了那么多的業嗎?孔子說,吾十有五志于學,今天我們廣大的青少年,趕上了好時代,都有條件上中小學,即使普及大學也相差無幾了。然而,你可知道一個人年輕時,在學校讀的書相對于人的一生來說,學的僅僅是一小部分,多為基礎性知識,而人生一輩子獲取知識的大部分還是后來走向社會后所學到的。如有些人一生很有成就,但其在校讀書很少,聽老師講課,所得知識很有限,但他們何以能有如此淵博的知識學問呢?靠的就是后天勤奮好學,孜孜不倦。我國著名科學家華羅庚便是這方面的典型,一個初中生能夠成為頂級數學大師,現實生活中我們周圍也有很多類似的例子,這正像葉圣陶先生所說的那樣,許多能夠成就人的知識大部分是自己學來的,而并非從課堂上聽來的。周培源先生也曾經如是說,自學,歷來是許多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政治家成才之路。縱觀古今中外大千世界,細細想來,還就是這么回事,人的知識更多的來自課外閱讀與思考。
當然,讀書也是要講究方法的。要讀哪些書,怎樣閱讀,也是有其門道的。讀書也象吃飯一樣,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狼吞虎咽、囫圇吞棗是不行的。常言道,一目十行,看了就忘,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至于要讀哪些書,當然也是各有所好,因人而異。但總的來說,一個人僅僅具有專業知識,即使有高學歷、高文憑,筆者以為,相對于今天科學技術如此突飛猛進的時代來說,那也是遠遠不夠的。所以說,一個人,尤其是當代青年,除了具有相當水平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外,還有必要掌握專業之外的一些常識性、科普性、歷史性的知識,最好是什么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方方面面的都能懂一點,多懂一點,懂好一點,知識不怕多,多多益善。有成語說,見多識廣,博學多才,融會貫通,觸類旁通,大概就是這個道理。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是知識的海洋。人的知識越廣,人本身也就越臻完善。所以人活世上,不僅要享受生活,更要懂得怎樣生活。物質財富相對于大千世界,包括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有限的,而唯有精神財富是無限的。倘若你能擁有較多的精神財富會比擁有更多的物質財富更有意義和更為幸運,我是這么認為的。人活著,不但會享用物質財富,更會享受精神財富,這才是一個成熟之人,成功之人,完善之人。作為一個年輕人,工作之余需要正確地、適度地把握自己,不要把業余時間全部的,或者過分地用在消遣、消費之上,少玩幾桌牌,少上幾趟網,安排一點時間,多看一點書籍,多學一點知識,好處總是大于壞處。要記住,讀書改變世界,知識成就未來。這句話不僅僅是口號,更是哲理,年輕人應該照著這句話,努力去作為。
人不僅要熱心閱讀,更要勤于思考。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話,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思考再思考。他甚至直言不諱地說: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學問學問,學和問是要拆開的,學是學,問是問。今人有學而不問,雖讀書萬卷,但也不過是一個鈍漢。這是鄭板橋的話,我想鄭板橋這樣認為,也正是這樣做的,所以他成了一個很有成就的人。
什么是思考?怎樣思考?思考就是“想”。把想展開,思考可以表現為分析、研究,表現為推理推敲,表現為歸納概括等等。思考是一個活躍的,更是一個漸進的、深化的過程。思考的意義是多方面的。首先思考能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加深印象,從而幫助記憶。記得有位大師曾經這樣說,他說針對有些人之所以很少記住讀過的東西,原因就在于他們只讀不想,思考太少。再者,思考能使感性的東西上升為理性的東西。讀書僅僅憑著感觀、感知,如不加以深入思考,就不能觸及本質規律,從而達到理性化。如近代國人很愛讀《三國》、《水滸》、《紅樓夢》等傳世名著,讀者對書中的某些人物故事,某些言行舉止等諳熟于心,記憶尤深。但大多數人也只是感興趣,不會從深層次進行挖掘,欣賞它的文學、歷史、思想、藝術之精髓。然而,現代就有像陳獨秀、毛澤東、郭沫若、王國維、俞平伯、翦伯贊等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那樣,他們從諸多物質現象中,抽象總結出本質的、規律的東西,那就是科學理論,用于指導世人更好地學習研究,生活工作,包括指導現代中國的政治運動和文化革命。
正因為思考是分析研究,是歸納概括,是推敲推理,所以任何一個人只有積極努力、不斷地進行思考,讀書才會更有方法,工作才會更有經驗,生活才會更有規律,思維本身也會更為科學有效。如果說,一個人一輩子就會沿用前人留下來的方法和工具,工人仍是使用簡單的斧子和鋸子做著手工生活,農民仍是用牛耕鐵鋤來種田,試想能出多大生產力。正是因為有牛頓、愛因斯坦、居里夫人和瓦特等人的探索研究、發明和創造,才有今天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縱觀古今中外,任何科研和生產力改革的成果都是離不開人的思維、思索、思考。而每個人本身,如果不善于動腦筋去回顧總結、分析研究,那么這種人也不會有所提高。古人云:“心之官、思之器。”你長著一個人的腦袋,就是供你思索思考用的,不然人跟動物還有什么兩樣呢。
我自出生至今,已足耳順之年,正是因為前幾十年未能認識到閱讀與思考對人生的重要意義,所以這輩子患得患失,臨老又悵然若失。歲月如梭,人生苦短。圣人說,三十而立,我則沒能立起來。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也是姍姍來遲。而今一夢醒來,想起鄉人黃賓虹老先生有句名言“活到老、學到老”,并以此為座右銘。平日閑時也不玩牌,不嗜酒,有空看看書報,聽聽新聞,想想問題,心血來潮時,偶爾寫上幾筆,出幾篇小文章,以此自勉,也頗感有趣。都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我想應該倒過來,雖是近黃昏,也覺無限好。如此這般,讀書不斷,思考不斷,持之以恒,堅持下去,就會身老心不老,益處多矣。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