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糧豐植保專業合作社在全市率先推廣物理殺蟲技術
8月11日晚上,暮色四合,在湯溪鎮寺平村楊林畈、穆園、高崗的稻田里,便亮起了一盞盞紫色的殺蟲燈,夜幕下,這些殺蟲燈睜開警惕的“眼睛”,誘殺稻田里的害蟲。許多飛蛾、蝗蟲紛紛撲到燈上,頃刻間丟掉了性命。推廣這種物理殺蟲技術的,是金華市糧豐植保專業合作社社長戴天德,他也是全市率先采用物理殺蟲技術的糧食專業合作社。
戴天德自2007年開始承包糧田500畝,經過幾年的經營,他從單打獨斗發展成為抱團作戰,糧食經營的規模逐年擴大。2008年,他聯合當地100多家農戶組建了糧豐植保專業合作社,開展糧食生產植保新技術的試用和推廣,并于2008年成為國際水稻研究所植保試驗基地,在糧田里推行低毒、低殘留農藥試驗,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戴天德的糧豐植保專業合作社共有107戶社員,承包糧田1200多畝。去年,他投售糧食達600多噸,成為浙江省優秀種糧大戶。
隨著農業生產“綠色、有機、營養、健康”理念的深入人心,戴天德不僅逐步改良大米品種,推行標準化種植,而且還在省農科院、市植保站等部門的支持下,于2008年投資20多萬元,引進了綠色環保的螢光殺蟲燈新型生態植保技術。戴天德共在田間安裝了57盞螢光殺蟲燈和8盞太陽能殺蟲燈,其中太陽能殺蟲燈可在白天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晚上自動實現光控、時控、雨控,利用昆蟲趨光、趨波、趨色、趨性的特性,誘殺稻田地里的害蟲。這些殺蟲燈分布在縱橫交錯的田間小道上,利用物理殺蟲技術,為害蟲布下了天羅地網,也成為夜間稻田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水稻蟲害是令農民最頭痛的事,一季水稻往往需要噴施農藥七八次,晚稻則要施藥十來次,每次噴施農藥的成本每畝都要16元至20元,不僅嚴重污染了稻米,也給農民增加種糧成本。而寺平村楊林畈、穆園、高崗的稻田里自從安裝了殺蟲燈后,飛蛾、蝗蟲等害蟲量大幅減少。據戴天德介紹,剛安裝殺蟲燈時,每三天可收回被殺死的害蟲10多公斤,而現在每三天只收獲害蟲1至2公斤。物理殺蟲技術的推廣,不僅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節省了種植成本,而且降低了農產品、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實現了綠色無公害生產,促進農業生產生態建設。
站在田頭,望著遠處閃著光亮的殺蟲燈,戴天德興奮地說:“以前種植水稻多次施用農藥不僅造成環境和農產品污染,而且費時、費工、費本,效果也難以保障。而現在使用物理殺蟲燈治蟲,一季水稻只要施藥一二次就可以保證無蟲害,既節省了種植成本,更降低了農藥對環境和農作物的污染,生態防治十分有效。”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