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幫助別人也是一種快樂
———記“長山杯”愛心慈善獎獲得者姜寶釵
從1978年開始,竹馬鄉向家源村村民姜寶釵當了32年的村婦女主任。在大家眼里,她爽朗熱心,辦事實在,臉上總是帶著暖暖的笑容。一直以來,姜寶釵十分樂于助人,與丈夫成功創業后更是熱心公益事業。她說,能幫助別人也是一種快樂。
從前的“向家源”在金華人的嘴邊幾乎就是貧窮與落后的代名詞。姜寶釵今年56歲,小時候家境并不富裕,而丈夫潘惠孫更是從小嘗夠了貧窮的滋味,與她相識時,幾乎身無分文。“我們結婚時,家里一件像樣的東西都沒有。”姜寶釵說,日子雖然窮了一點,但兩人下決心同甘共苦,共同撐起這個家。
窮則變,變則通。姜寶釵夫妻倆時刻都在尋找致富的門路。20世紀80年代初,夫妻倆與人合伙開辦茶廠,做起了茶葉生意。憑著敢闖敢拼的沖勁和堅持不懈的努力,茶廠效益變得越來越好,夫妻倆不僅成為村里的富人,也成為村民心目中的能人。1992年底,潘惠孫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成為“向家源”的當家人。
在姜寶釵的支持下,潘惠孫立志要摘掉戴在村民頭上的“窮”帽子。經過兩年的改革、積累和探索,夫妻倆把目光投向了當地盛產的石灰石資源上。1995年,潘惠孫通過向社會和港商募股,辦起了一家10萬噸的水泥廠———北山水泥廠,創利100萬元;同時,對兩個礦點進行公開招標,進一步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收入。該水泥廠創辦后,安置了村里80%的勞動力,村民的人均收入隨之翻了幾番。“向家源”不僅徹底擺脫了貧困,還成了遠近聞名的“電話村”、“富裕村”。1999年7月,夫妻倆創辦了浙江金華高峰建材實業有限公司。隨后,通過以中國新型建材工業杭州設計研究院為技術后盾,創辦了浙江高峰新材料管業有限公司,并與德國一家知名企業共同投資組建了中外合資金華高豐新型管業有限公司,生產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PE(聚乙烯)管材、管件及電熱熔管件。經過十年的創業,“高峰”的事業已走上了一個良性發展的快車道,夫妻倆的事業蒸蒸日上。
姜寶釵富了,但她和丈夫沒有變。幾年來,在潘惠孫的努力下,村集體先后投入100萬余元用于新農村建設,將原3米寬的機耕路擴建為7米寬,并通上了公交車;新蓋了教學樓,創辦了老年活動室,并每人每月發放一定數額的零用錢,使村中的每位老人都能夠安度晚年;對村民用水、用電設施進行了改造,讓大家喝上放心水,裝上電話和有線電視。通過改造,向家源村一躍成為全市屈指可數的電話村,并被列為浙江省舊村改造示范村之一。
逢年過節,姜寶釵都要帶上禮品、慰問品去看望鎮敬老院的孤寡老人;為了解決村鎮弱勢群體的生活出路,多年來,她在自己的企業里安排了百余名殘疾員工,讓這些殘疾人能夠自食其力。姜寶釵對公益事業也樂此不疲。2004年,得知長山鄉黃嶺腳村要修路,姜寶釵便捐助1萬元,資助山區少數民族群眾脫貧。2005年,她與武義山區5名失學兒童結對子,資助其重新上學;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她還主動帶頭發動公司全體員工獻愛心,共籌集款物價值10萬元。經初步統計,近年來,姜寶釵累計捐獻錢物達100余萬元,而她則一再表示,只要有能力幫助別人,便是一種快樂。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