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婦女撐起了200多人的“大家”
——記城西街道雙龍大橋社區來料加工經濟人任春英
昨日,在城西街道雙龍大橋社區,記者看到有一位婦女正在門前加工著發卡,手法靈巧,做工精致。原來這里是社區的來料加工點,這位婦女正是加工點的經紀人——任春英。她今年52歲,3歲那年,因為小兒麻痹癥而落下腿部殘疾。身殘志堅的她,如今卻撐起了有著200人的來料加工點,給予別人幫助。
“我做來料加工已經有五六年了,加工些發卡、耳環等等的小飾品。”任春英邊干活邊和記者聊天,“現在每個月都有訂單,業務比較穩定,收入也能維持在一定的水平,我這個加工點有近200名工人。”
這些工人大都是社區的下崗工人和外來居民等,靠來料加工賺取收入。在一旁的工人王苗告訴記者,她跟著任春英做來料加工有四年了,通過任春英手把手地教,一對一地學,她掌握了來料加工的技能和竅門,從每月能掙幾百元到現在能掙幾千元,收入增加了,生活也寬裕了。在社區里,和王苗一樣的姐妹有幾百人,在任春英的帶領下,大家有了工作,增加了收入,生活變好了。這里的每個工人都會親切地喊任春英一聲“娘”。
那么,是什么力量讓這位殘疾婦女撐起了200多人的“大家”呢?答案很簡單,也很樸實:那就是殘疾人身殘志不殘,自尊自強的精神。
任春英說,原先跟著別人做來料加工來貼補家用,雖然自己腿腳不便,但手還比較靈巧,只要勤奮一點,收入還不錯。隨著對來料加工業務的熟悉,她便萌生了自己做經紀人的想法。于是,和丈夫商量后,做起了來料加工的經紀人,由丈夫進貨,自己負責加工。
由于任春英加工的物品質量好,效率高,廠商很愿意和她合作,因此,業務不斷增加。看著越來越多的業務,任春英想到了社區里的姐妹們,有的下崗了,有的也是殘疾人,收入微薄,于是,便邀請她們來做來料加工,幫助她們增加收入。慢慢地,越來越多的姐妹們跟著任春英做起了來料加工。
然而,做來料加工,要承擔一定的風險,成本和損失要由自己負責。盡管任春英自家也不十分富裕,但她從未讓姐妹們分擔風險。只要加工費到賬了,她都會第一時間發給工人,即使在資金周轉十分困難的時候也是如此。現在,任春英每次都希望能接到更大的單子,因為跟在她后面的是200多人的大隊伍。“作為大伙的‘娘’,讓每個人多掙點加工費是我最快樂的事。”任春英說。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