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舞布龍
———記“金城杯”優秀民間文化傳承獎得主黃志君
今年已經80多歲的黃志君,談起布龍,就跟談起自家的孩子一樣,言語之間,滿是關愛與自豪。她說:“人老了,做這些手工活越來越累。一條布龍身上有一千多片鱗片,要一片片縫上去,一條布龍要做兩個多月,做完一條就像病了一場。”即便是這樣,只要有人請她做布龍,她很少推脫,金華市區各社區的布龍,有一大半都是出自她手。“我的一切都是公家給的,我年紀大了,別的做不了,能為公家做的也只有這些。”黃志君說。
1928年,黃志君出生在金華北山腳下的大黃村。她從小喜歡看舞龍,只想著自己長大了,也要舞上一回。誰想,1942年,日軍侵略了大半個中國,打到義烏時,黃志君只好隨家人一路逃往江西上饒。顛簸半生,直到解放后,才算安定下來。1952年,她愛人從交通部門調往蘭溪中學,她也被安排到蘭溪女埠小學教書。六年后,解放路居委會辦起了“鉛絲制品廠”,她抓住這次機會,成了一名編絲工人。后來,她編織鐵絲的技術在做布龍時派上了用場。
1978年,黃志君從“二建”退休,在家里帶孫子、孫女,一時心里空落落的。1990年,經人介紹,她進了老年大學,她的生活又日漸充實起來。當時老年大學經費緊張,想排練節目,卻買不起道具。她一來,立刻被選為班長,這一當,就是十多年。
平時社區里沒有什么文化活動,她想起小時候,舞龍隊一來,村里人都跟過節似的,這下,她就有了組建舞龍隊的想法。她開始著手做布龍,用鐵絲編成框架,在外面包裹用布縫制的“龍皮”,這樣做出來的布龍既輕盈又漂亮,老人舞起來也不吃力。黃志君這一做,一發不可收拾,二十年下來,她做布龍的手藝日漸精純,義烏、新安江等地都有人專程過來找她做布龍。大家都親熱地叫她“龍奶奶”。
布龍做好后,她先是在解放路社區成立了第一支社區舞龍隊。從此,舞龍成了解放路社區文化活動的保留節目。2004年,她為橫街社區做了9只神形各異的布龍,組建起了9只舞龍隊。一上舞臺,只見雙龍會晤、雙龍戲珠、雙龍出水、大盤旋、小盤旋……讓人眼花繚亂。她編排的舞龍動作,有些是從電視上學來的,有些是自個兒琢磨出來的。一次,她帶隊去金華北山玲瓏巖村表演,一場精彩的舞龍表演下來,讓山里人看得直喝彩,山里人還買下了她們的道具———布元寶,圖個吉利。黃志君說:“我們舞龍時,總有一些小孩跑過來,在布龍下面鉆來鉆去,看到他們高興的樣子,我很開心。”
2006年6月,黃志君在城北街道站前社區的幫助下,辦起了免費布龍培訓班。來自義烏、東陽、永康、龍游及市區的首批23名學員參加了學習。黃志君說,現在舞龍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有人把做布龍當作謀生的手藝,布龍的市場前景不錯。她希望她的學生們能夠開起布龍加工廠,幫助更多的下崗職工就業,這樣,她做布龍的手藝能夠傳下去,在年輕人的手上會有一番舞龍的新天地。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