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筆凌云意縱橫
——記“金城杯”優秀民間文化傳承獎得主章竹林
在金華農村,一提起章竹林,許多人就會說:“噢,就是那個會寫戲的小個子,看他的戲會讓你笑痛肚子的。”從15歲在《金華日報》發表第一篇作品起,章竹林再也沒有停下手頭的筆,創作至今,已經寫下170萬字的作品。
1943年,章竹林出生于婺城區羅埠鎮上章村一個農民家庭。自小喜歡創作的他,總是一邊勞動,一邊構思。一次,他在抽水機邊上干活,看見抽水機手把電閘往上一推,水就從管子里噴出來,他就來了靈感,事后做了一首民歌:“閘子一推浪花濺,千里碧波一手牽,鐵龍昂首沖天笑,澆開心花澆綠田。”這首新民歌后來還入選了《浙江新民歌選集》。
為了捕捉鮮活的群眾語言,章竹林經常下田間、泡茶館、逛酒肆,他說:“(我是)田頭干活打腹稿,休息時間寫草稿,飯前飯后修改稿,睡覺以前定好稿,托人帶信去寄稿。”當年羅埠鎮共有50多家茶館,他幾乎跑了個遍。他在茶館里聽農民聊起科技特派員指導下增收增效的事,一口氣寫成《借姐夫》,膾炙人口,后來在《曲藝》雜志上發表。他聽一個大漢打手機時說話很有意思,便跟了上去,大漢見他跟蹤,不由地停下來,瞪著他說:“你想干嘛,再跟,我就打110了!”據此,他創作了有生以來最滿意的作品《多味手機》,演出近千場,觀眾50多萬人,成為浙江婺劇團下鄉演出的保留節目。該作品榮獲全國曲藝征文二等獎。
章竹林寫戲出了名,找他創作的單位和個人絡繹不絕,他總是應承下來,很多時候都是義務勞動。他說:“我寫的東西雖然很多都是簡陋的‘茅草屋’,但只要老百姓喜歡,我就愿意一輩子造‘茅草屋’。”他經常是上面口袋筆桿子,下面口袋小本子,碰到什么新鮮事,隨時寫下幾行字。哪怕平常出去買菜,他也要停下來聽聽菜場里的新鮮事兒,他的妻子,有時不免要埋怨他:“買菜都買這么長時間,種菜都種出來了。”1978年,他被調到當時羅埠公社的電影隊當放映員,與別的放映員不同的是,他經常把計劃生育、科學種田、新人新事等題材編成快板在放映前進行表演,這比把老百姓召集起來開會、上課的效果要好得多,這也讓他體會到基層文藝的力量。
近年來,農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但很多人的腦袋卻沒有跟著“富”起來。章竹林深感農村文化陣地需要先進文化去占領,惟有不斷深入基層,創作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才能夠提升大眾的文化素質。
幾十年來,章竹林一直默默堅守作為一個群眾文化工作者的使命,不斷學習提高,為了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從成為文化館的創作員起,他就把為群眾創作當成終生的事業。他不僅自己在創作上耕耘不輟,還悉心培養了一批新生代文化工作者,讓更多人才加入到創作隊伍中,繁榮群眾文化事業。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