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關系好 家庭基石牢
——記“山山杯”孝敬老人獎獲得者徐愛華
只要是城東街道八詠樓社區的居民,沒有不認識徐愛華的。一提起徐愛華,他們都會豎起大拇指夸獎,在徐愛華與婆婆共同生活的三十多年里,婆媳倆相互照顧,相互扶持,一度被傳為佳話。鄰居們說:“徐愛華是這家的兒媳婦,可見了她們婆媳倆,不知道的人都以為徐愛華是這家人的親女兒呢。”
對此,徐愛華淡淡地回應:“身為媳婦,我有責任和義務照顧好我的婆婆”。
1978年,徐愛華和愛人結婚后就與和公婆同住,一住就是33年。原先,一家人住在市區小碼頭,擠在只有四十幾個平方的小房子里,空間小,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但奇怪的是,這家人卻從來沒有發生大摩擦,相處和睦。問起原因,徐愛華說:“其實也沒有秘訣,平時家里有事,婆婆和我搶著干活,她非常理解我,我也非常尊重她,大家互相包容,就能相處的融洽。”
剛結婚那幾年,徐愛華一家生活得十分艱難。公公身患殘疾,他愛人在外地工作,每星期只能回來一天,婆婆也要外出上班。徐愛華自己的工作三班倒,結束一天的工作后疲憊不堪。盡管如此,她還是承擔起了家中的大小事務。那時候,自來水還沒有普及到每家每戶,誰家要用水得到一公里外的小溪里去挑水。不管嚴寒酷暑,徐愛華都自己去挑水,堅決不讓婆婆去。每天早上,要去倒馬桶,婆媳倆也總爭著去,從來不把臟活累活推給對方。徐愛華的婆婆笑笑說:“他們剛結婚那會兒,我還年輕,兒子又外地工作不常回家,家里有事我能分擔就多分擔一點,都讓她一個人做太累了。后來,鄰居見了都以為愛華是我女兒,兒子是女婿。”
婆婆的體諒和媳婦兒的孝順是這個家溫馨和諧的重要基礎。1979年,徐愛華的女兒出生。家里多了小孩,壓在徐愛華肩上的擔子更重了。由于工作的關系,孩子還沒完全斷奶,徐愛華就開始回單位上班了。工作時間三班倒,晚上孩子想喝奶了怎么辦?徐愛華告訴記者,只要她上夜班,婆婆就會帶著女兒來單位,晚上陪她一起睡,讓她照顧孩子和工作兩不誤,對此,她至于感激于心。
徐愛華回憶說:“我記得1994年,單位里分房子,原先我們打算和公婆分開住,就只有我們夫妻兩人搬過來了,結果發現非常不適應,公婆住在舊房子里,我們放心不下,每天晚上都會去小碼頭和公婆一起吃飯,到睡覺時間再回來睡,慢慢的,新房子變成了用來睡覺的地方。所以,我們倆商量,還是把公婆接過來一起住,方便照顧家里又熱鬧。從這一次以后,我們就發現互相已經離不開彼此了。”
正如徐愛華所說,她們婆媳間早已不是外人,她對待公婆就像對待自己的親父母一般無微不至。
徐愛華的公公患有糖尿病,四五年前開始出現并發癥,隨時可能會爛腳。醫生告訴家人,到冬天的時候每天要用藥水給老人洗兩次腳,這樣才保住老人的腳。三四年來,每到冬天,徐愛華都會堅持給老人洗腳,直到現在,老人腳的狀況都沒有惡化。今年,徐愛華的婆婆因病住院,徐愛華每天都在醫院陪護老人,為老人送菜送飯,把老人照顧得無微不至,同房的病友羨慕老人:“您的女兒真好!”每到這時,老人都會驕傲的說:“她是我兒媳婦!”
就在互相感恩中,徐愛華和公婆相互照顧,相互扶持,慢慢營造起了一個溫馨幸福的家庭,羨煞旁人。這對攜手走過30多年風雨的婆媳,以真情譜寫了現代社會少見的婆媳勝似母女的感人故事。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