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面包,更要有精神
——記“越爾杯”外來員工貢獻獎獲得者王平
圓圓的臉蛋,甜甜的笑容。這是王平給人的形象,一個書柜、一張辦公桌、一臺電腦、一臺電風扇,這是王平的辦公室。“我們的辦公室是三流的,但是我們的生產設備是一流的,我們山山烘焙的面包更是一等一的。”這是王平經常告誡自己的話。
現年36歲的王平,曾經賣過面包、當過服務員,也飽嘗過創業的艱辛,但她始終沒有放棄,經過6年的努力,王平成功創辦了山山烘焙食品公司,并以每年2至3家連鎖店的速度在發展。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實現小時候的一個心愿,那就是“一定要讓媽媽過上好日子。”小時侯,王平經常跟著媽媽到田間勞作,身體不好的媽媽,不僅要帶大三個孩子、操持家務,還要常年服侍中風在床的奶奶,全家的重擔都落在了媽媽身上,懂事的王平從小就發誓,長大后一定要孝順媽媽、讓媽媽過上好日子。
幾年前,王平在一位香港蛋糕師傅的指點下,創辦了山山烘焙面包店。萬事開頭難。開面包店資金至少需要50萬,對于月收入只千余元的王平來說,無疑是一筆大數目。王平四處奔波籌錢,得到了親戚朋友的支持,一口氣開了兩家店。但是事情并沒有想象中發展的那么順利,最初每個月的營業額連員工的工資都支付不了,一些員工因此也都離開了山山烘焙。王平頂著壓力,堅持著當初的創業夢想。她創辦了山山烘焙網站,接受顧客的投訴。有一次,一位顧客在網上留言,表示蛋糕口味太甜,吃多了很膩。王平馬上派人調查,原來是蛋糕師傅多加了一層奶油。找到原因后,王平不僅重新做了蛋糕送給那位顧客,還專程登門致謝,并送上慰問禮物。隨后,她還根據顧客的留言,研制出專門針對糖尿病人的低糖、低熱量蛋糕……細節贏得信任,山山烘焙用自己的行動贏得了一大批顧客。
經過四年的苦心經營,山山烘焙走出了困境,在金華先后開了8家分店。
王平也實現了小時候的愿望,在城里買了新房,買了新車,經常帶著家人到鄉下看望父母。對待員工,王平也像對待家人一樣細心。“我希望每個員工都像我一樣,大家小家都要好。”山山烘焙的店員告訴我們,王平平時特別關心員工。有一次,有一個員工家里接連遭遇不幸,自己也出了車禍。王平知道后,自己帶頭捐款,并派人去醫院慰問,幫助員工渡過了難關。“我曾經也在基層做過,我能體會員工的難處,所以能做的我都盡量做。我希望大家一起努力,讓我們這個大家過得好,讓每個小家也過得快樂安康。”為此,她積極在企業里營造一種家的氛圍,還特地把山山烘焙的商標改成了一個“家”的標志。
2007年,王平榮獲婺城區第一屆精神文明建設“草根獎”的“外來員工貢獻獎”。在頒獎現場,幾位榮獲“孝敬老人獎”的好媳婦的事跡打動了她。她當即找到草根獎評獎活動負責人,愿意出資參加第二屆“草根獎”的設獎,設立“山山杯——孝敬老人獎”。其實,熟悉王平的人都知道,她自己也是一位孝敬老人的好女兒、好媳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每年,王平都會帶著員工一起到敬老院給老人過生日、陪老人聊天,到社區看望老人、送上生活必需品。王平說:“社會的公德需要帶動,孝敬老人是天經地義的事,就像父母要做小孩子的榜樣一樣。家長懂得孝敬,小孩子自然也會跟著你做。我也只是做我力所能及的事,用自己的行動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