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4年的13家猛增到現在的589家,數量增長之后更需要提高質量,解決專業人才缺乏、貸款融資困難、財務制度不健全等問題
如今,婺城區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昨天,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截至9月底,婺城區經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已從2004年的13家猛增到589家,其中最近一年新增近200家。
但這樣的成績并不值得讓人過分驚喜,準入門檻低、專業人才缺乏、融資困難、抗風險能力不強、財務制度不健全……記者采訪時了解到,各類專業合作社目前正遭遇許多現實難題,亟待破解。
入社增收農民積極性高漲
“以前養幾頭牛就擔心賣不出去,現在養幾十頭還供不應求,根本不用為銷路擔心。”箬陽鄉沙坑村村民鄭根才告訴記者,加入菜黃牛合作社后,省心又能賺大錢。
鄭根才是箬陽鄉有名的養牛專業戶。箬陽鄉菜黃牛“吃的是青草,喝的是礦泉水,天天爬山健身”,因此肉質緊實,味道特別好。2004年,在鄉政府牽頭下,箬陽鄉成立了菜黃牛合作社,注冊了“箬陽”商標,統一技術標準,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經營,為養殖戶提供產供銷一條龍服務。社員養殖菜黃牛的,5頭以下每頭獎勵100元,5至10頭獎勵200元……31頭以上每頭獎勵500元,還能有貸款貼息、專業人員技術指導。
鄭根才成了第一批社員,他從那年開始擴大養殖規模。今年春節前,他賣了幾頭牛,和兒子坐在桌前仔細算了算賬,發現一年下來收入有20多萬元,扣除成本,凈收入有六七萬元,還拿到了鄉里的2.6萬元獎金。今年,鄭根才加蓋了100多平方米牛舍,存欄菜黃牛增加到56頭。
箬陽鄉副鄉長鄭正連說,經過合作社努力,箬陽菜黃牛已通過省級無公害畜產品認證。農民加入合作社后收入大增,積極性高漲,全鄉目前已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6家。
瑕不掩瑜雨后春筍待拔節
“婺城區合作社的發展,在金華市乃至全省都名列前茅,但在合作社快速增長的背后,也急需解決一些新的問題。”婺城區農林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近年來,婺城區出現了近80家種糧專業合作社。一位種糧大戶透露,現在政府扶農支農措施很多,獎勵也很誘人,但有沒有成立合作社,享受這些政策有很大區別,僅種糧獎勵一項,兩者就相差很大,所以種糧大戶都搶著成立合作社。
“我們現在最頭痛的事,是找不到沉下心在農村工作的大學畢業生。”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表示,由于缺少農技人員,技術推廣很難開展,營銷管理人才相當缺乏,不少合作社的農產品銷售局限于本地,或者被農業經紀人掌控,缺乏定價權。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集產供銷于一體的市場經營主體,需要投入相當的資金。但合作社缺乏適當的抵押物和擔保人,難以從金融機構獲得信貸支持。合作社農產品單一,難以開展品牌營銷。“我們幾度計劃在市區開菜黃牛專賣店,但算了一下,單賣菜黃牛,產品單一,成本高,因此就改成了設銷售點。”鄭正連坦言。
合作社的管理也存在問題,一些合作社雖然有規章制度,但沒有認真執行,有的賬目不清,內部產生矛盾,影響了合作社健康發展。
重點扶持要數量更要質量
市政協委員、婺城區科技局副局長陳士強就農民專業合作社問題做過大量調研,并在市“兩會”期間提交了相關提案。
“由于農民專業合作社設立門檻低,因此存在一哄而上的情況,多數合作社規模偏小;有的動機不純,只為爭取財政補助與稅收優惠而設立合作社;有的同一鄉鎮設立了多家同類合作社,造成惡性競爭。”陳士強認為,由于組織機構不健全,運行不夠規范,缺乏自有資金,導致合作社活力不足,影響其功能發揮。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深入推進示范社建設,對服務能力強、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要給予扶持。陳士強認為這一決策十分正確。
“最關鍵的是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按照婺城區各農業產業的規模,每個產業選擇兩三家合作社,給予重點扶持。”陳士強建議,在進一步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力度的同時,有關職能部門要優化服務,分類指導,對合作社骨干進行業務培訓,培訓一批優秀的合作社理事長、財務管理人員和合作社輔導員。農業與財政部門要對各級財政扶持的專項資金進行監督,對侵占、挪用或私分合作社資產的,要依法查處。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