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讀
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精要解讀
五中全會,是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關乎中國未來,同時牽引著世界目光;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等決議,描繪了我國在新世紀第三個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也拉開了中國下一個30年的改革大幕,實現發展模式的全方位轉型。現將五中全會精神要點整理如下,供學習參考:
一個“主題”——以科學發展為主題。
一條“主線”——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
兩個“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三大“時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四個“更加注重”——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個方面的“改革”——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
五個“堅持”——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
五大“目標”——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社會建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不斷深化。
六大“建設”——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
——資料來源:2010年11月《人民論壇》
中央精神
2011年經濟工作大政方針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2011年經濟工作的大政方針,重點是:
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持經濟平穩健康運行。明年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取向是積極穩健、審慎靈活,要更加積極穩妥地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把穩定價格總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增強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可持續性和內生動力。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發揮財政政策在穩定增長、改善結構、調節分配、促進和諧等方面的作用。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把好流動性這個總閘門,把信貸資金更多投向實體經濟特別是“三農”和中小企業,更好服務于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推進發展現代農業,千方百計爭取農業好收成。圍繞保障農產品供給、促進農民增收的中心任務,切實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進一步調動農民種糧、地方抓糧的積極性。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確保群眾吃上放心食品。把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健全水利建設長效機制,切實扭轉水利建設滯后局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
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增強經濟發展協調性和競爭力。調整優化需求結構,增強消費拉動力。努力提高中低收入群眾收入水平,提升居民消費能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加快壯大服務業規模,扎實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強化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統籌國土空間開發利用,增強區域發展協調性。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有序推進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
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促進充分就業。加強社會保障體系薄弱環節建設。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扎實推進醫藥衛生體制重點改革,為群眾提供滿意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加快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強化政府責任,緩解群眾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難。創新社會管理機制,全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加大改革攻堅力度,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改革,加強改革頂層設計,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轉收入差距擴大趨勢。積極推進財稅、金融、投資體制和資源環境等領域改革,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增強應對外部環境變動的能力,有效發揮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比較優勢,堅持出口和進口并重、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并重,促進國際收支在更高水平上基本平衡。
——資料來源:2010年12月13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