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糧大戶的創業經
——記個協杯創業自強獎獲得者陳建軍
在蔣堂鎮,問起陳建軍,村民們會說:“陳建軍是我們黃碧壟村的全國種糧大戶,致富能手,誰不認識他呀!”2008年,陳建軍承包的1260畝耕地收獲糧食400多噸,獲純收入40多萬元。如今,除了種糧,他還種起了蔬菜,搞起了養殖業,產業結構得到了進一步調整。
43歲的陳建軍有著20多年的種糧史。上世紀80年代,初中畢業的他在村里當農技員。1994年,他承包了36畝農田用于種糧。2000年,陳建軍的農田承包面積只有480畝,自2004年開始規模種糧以來,他每年種植的早中稻面積都在1000畝以上,2007年承包土地1260畝,種植早稻500畝,單季稻700畝。幾年來,在各級農技部門的支持下,從原來的手播,到后來的拋秧,陳建軍積極推廣和應用新品種、新技術、新機械,取得了糧食生產的連年豐收和良好的經濟效益。“糧食種得好,農民照樣能賺錢。”陳建軍表示。
說起這些年來的種糧心得,陳建軍侃侃而談。首先是嚴格選種,去年,早稻采用了今早47,單季晚稻采用了兩優培九,這為水稻的高產、質優提供了保證;為實現水稻生產的節本增收、高產穩定,實行油——稻、菜——稻的輪作模式,提高糧食復種指數,并采用輕型栽培技術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實行無害化栽培;春稻和早稻全部采用直播技術,使畝均產量大幅度提高,同時在惠農政策的扶持下,與當地轄區內的順和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今日豐直播專業合作社進行合作,實現機耕、機種、機收,節省人力,加快了操作速度,而水稻病蟲害防治實行“統防統治”,更是收到了規模效果。陳建軍說,現在政府對農業生產越來越重視,要確保糧食生產安全,進一步提高農業發展水平。這讓他和鎮里的村民們對發展糧食生產充滿了信心,一些村民紛紛向陳建軍取經種植糧食,今年蔣堂鎮就涌現出一批種糧大戶,承包額都在百畝以上。
陳建軍不但為自己創造了財富,也為地方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去年最多的時候有150多人幫我干活,人工支出達54萬元。”今年,陳建軍雇用了30位長期工,170多位短期工,其中有不少是下崗職工,僅發放工資就有54萬元之多。
下一步,除了進一步提高機械化水平,陳建軍還打算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現多元化發展,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今年,陳建軍在承包的1480畝農田里種了部分蔬菜。他說:“碰到雨雪天氣災害,我怕晚稻產量會受影響。不過,今年西藍花產量和價格讓我放心許多,光西藍花我就種了360畝,這次能賣個好價錢了。”另外,他還搞起了養殖,其中養雞場的雞舍密閉式管理,采用四列三層階梯式籠養,鍋爐集中供暖,自動喂料、通風、光照、清糞等系統,進行規模化養殖。據介紹,養殖規模定位2萬只肉雞、1萬只蛋雞,來年可以豐富金華市民的菜籃子了。“我還在建一個養牛場,主要是養肉牛。”陳建軍說,之所以要建養雞場、養牛場,主要是為了生態資源循環利用,菜田里凍壞的菜、損壞的菜葉子以及農田里的稻稈等一些農作物可以用來喂養雞、牛,使之產生經濟效益。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