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主流價值并未淪陷
摘要:當代中國人的主流價值觀是什么,不能看平時的表現形式是怎樣的,而是得看扎根于千千萬萬中國人內心深處的理念是什么。就像奧運火炬傳遞時激起的愛國熱潮,汶川、玉樹地震后全民救援的民族情懷。在觸及內心的根本理念后進行的本能反彈,其實才是真正的主流價值。不少人都在批評中國是一個“禮崩樂壞”的社會,主流價值甚至已經崩潰。事實根本就不是這樣。
不可否認,中國社會確實出現了消費群體的碎片化以及價值觀的多元化。在互聯網世界中,國人的價值觀更是雜亂。但中國傳統的主流價值依然是穩定的。比如,有人駕車撞人后說“我爸是李剛”這樣的狂語,立刻遭到社會的譴責,這說明盡管對權錢的迷信已經扭曲了某些人的靈魂,但是中國社會尚清楚什么應該嘲笑與抨擊。再比如,有年輕女子說出“寧在寶馬車上哭,不在自行車上笑”這樣的“壯言”后,立刻引發激烈的爭論,而多數人都唾棄她,以至于這個女孩想博一時名聲進軍娛樂圈,但娛樂受眾根本不接受。這些都說明盡管對物質享受的追求已沖擊了國人傳統生活方式,但中國社會并未完全被拜金主義所左右。中國人必須有這樣的自信。
社會的主流價值許多時候都很難被當世人看清。上世紀60年代末期以來,在美國流行的嬉皮士文化、性解放運動,還有風起云涌的青年組織,接著又在七八十年代開始興起對社會爆發憤怒的“搖滾文化”。那時,這些運動及思潮充斥著幾乎所有美國媒體與社會輿論,連當時的幾位美國總統都與娛樂圈有染,很多美國人都擔憂,美國的價值觀被完全顛覆了。但歷史卻證明,那些看似風光的文化存在只是滄海一粟。到了21世紀,美國主流價值依然屹立不倒。
從這個角度看,當前大有主宰中國主流價值之勢的互聯網文化,應該也會重蹈美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樣的覆轍。雖然互聯網文化的崛起,對于價值觀多元化起著明顯的推波助瀾作用。在互聯網環境中,抱怨、發泄、惡搞、低俗確已對國人的價值觀產生了巨大沖擊。
然而,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人們通過生活、協作、遷徙、摩擦、融合等各類的民族深化過程,已經形成了固有的價值觀慣性。
在這種價值觀慣性中,儒家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是根基。3000多年的歷史演化,我們會發現,每一個時代發生的重大變遷引起的價值觀共鳴,都在強化這種主流根基。比如,宋代以后,人們強調“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追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強化了古人“舍生取義”的主流價值。這種“舍生取義”在近現代中國革命史上,又得到進一步強化,轉化成了1949年前的革命主義、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社會主義、以及改革開放以后此起彼伏的愛國主義及理性的民族主義。
由此看,當代中國人的主流價值觀是什么,不能看平時的表現形式是怎樣的,而是得看扎根于千千萬萬中國人內心深處的理念是什么。就像奧運火炬傳遞時激起的愛國熱潮,汶川、玉樹地震后全民救援的民族情懷。在觸及內心的根本理念后進行的本能反彈,其實才是真正的主流價值。這種主流價值觀的本能反映,是最真實的、毫不加修飾的。
正如有人說,別看中國人平時吊兒郎當,一到危難,優秀品質自然會出來。所以,別太“捧高”現在的浮華與喧囂,我始終相信,儒家文化為根基的中國主流價值觀是不朽的,能撐起中國人最堅固的精神脊梁。▲(作者是中國傳媒大學輿情研究所副所長。)
——資料來源:2010年12月20日《環球網》
基層聲音
有感情才有干事激情
日前下鄉調研,一位鄉黨委書記說:“一個干部如果對群眾沒有感情,做起事情來就沒有激情,工作肯定搞不好”。感情與激情被這位基層干部賦予如此的含義,筆者不禁為之感動。
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黨的領導干部,都要對老百姓懷有深厚的感情,同時,要把這種感情轉化為對事業的高昂激情。但是,也有少數領導干部的感情和立場發生了偏差,個別人對群眾的呼聲置若罔聞,對群眾的疾苦漠不關心,對群眾的合法利益和正當訴求不以為然,對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事能拖就拖、能躲就躲、能推就推、能放就放,常常導致小問題拖成大問題,簡單問題拖成復雜問題,個別問題拖成群體性問題。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對群眾缺乏起碼的感情。
正是因為對群眾缺乏感情,所以群眾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對服務群眾、維護并增進群眾利益的工作就缺乏激情,缺少責任,不講效率,甚至以權謀私,違背民意。
人心向背,歷來都是決定一個政黨、一個政權興衰的根本性因素。人民群眾是我們立黨和執政的基礎,只有不斷加強和鞏固黨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才能使黨的執政地位更加牢固、黨的事業長治久安。而要鞏固和發展黨同人民群眾的魚水深情、血肉聯系,最基礎、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要增強對人民群眾的感情,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自覺把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取利益、創造幸福作為自己矢志不渝、始終如一的人生追求。
隨著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基層面臨許多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要實現改革的宏偉目標,切實解決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帶著對廣大群眾的深厚感情去做工作。倘若缺乏對群眾的深厚感情,落實各項舉措就可能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即便是正確科學的決策,在執行過程中也可能走形變樣。
領導干部對人民群眾的感情和對黨的事業的激情,說一千道一萬,最終要落實在勤政為民,切實提高群眾的生活水平上。因此,各級領導干部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對群眾的感情問題,絕不是無關緊要,更不是可有可無,而是事關順利推進改革發展大業的關鍵問題。
只有對群眾有感情,才會有工作的熱情和激情。一個黨員領導干部只有對人民群眾充滿感情,對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充滿激情,才能切實體會到群眾的難處,才能真抓實干、攻堅克難,真正解決群眾最實際、最關心的問題,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與擁護。
——資料來源:2010年11月11日《寧夏日報》
干部修養
“吃虧精神”可貴
最近,隨著現代豫劇《村官李天成》的上演,劇中《吃虧歌》唱響中原大地:“當干部就應該能吃虧,能吃虧自然就少是非;當干部就應該肯吃虧,肯吃虧自然就有權威;當干部就應該常吃虧,常吃虧才能有所作為;當干部就應該多吃虧,多吃虧才能有人跟隨……”這首《吃虧歌》頌揚的是李天成帶出了一個現代化的村莊,帶出了清風和諧的風氣。由此,筆者感悟道:領導干部在干事創業過程中應該弘揚“吃虧精神”,像李天成那樣開創一片新天地。
這里講的“吃虧”,是為群眾謀利益、為推動各項工作而導致自身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說到底,這首《吃虧歌》唱的是黨的宗旨。在革命戰爭年代,千千萬萬個革命先烈,明知前面存在艱難險阻,但仍不怕“吃虧”,沖鋒在前,為新中國的誕生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在國家建設時期,錢學森、鄧稼先、李四光、華羅庚等老一輩科學家勇于“吃虧”,放棄國外的優厚待遇,回國參加建設,自愿過艱苦日子;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淡泊名利、甘愿“吃虧”,自愿降銜、降級,被毛澤東表揚為共產黨人的一面明鏡;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模范公仆孔繁森不怕“吃虧”,兩次援藏,在高原立志:“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以身殉職,英名永傳后世。
叫響“吃虧精神”就要樹立宗旨意識。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把為人民群眾謀利益作為最高的人生價值,把為推動工作而在個人利益上“吃虧”當做責任和義務,在“吃虧”中沉淀自己,磨礪自己,升華自己;在吃虧中讓群眾有“民富之實”、“民享之樂”、“民安之感”,真正實現“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叫響“吃虧精神”就要堅持廉潔奉公。要在事業中養成廉潔奉公的思想品德,抗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在名利、金錢、美色面前,去貪念、戒私欲、不攀比,始終堅持秉公用權。
叫響“吃虧精神”就要保持艱苦奮斗的本色。不介意環境的艱難困苦,撲下身子埋頭苦干,在荒原上堅守孤獨,在鬧市中享受寂寞,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一幫人、帶動一群人,像成千上萬的“螢火蟲”聚集在一起發光發熱,將黨的事業向前推進。
其實,“占便宜”與“吃虧”都不是絕對的。有的黨員干部與群眾爭名爭利,占盡便宜,有的甚至不惜以權謀私、貪污受賄,最終淪為腐敗分子,受到黨紀國法的懲處———不愿“吃虧”卻偏偏吃了大虧。而有的黨員干部淡泊名利,一生清貧,犧牲自己利益,顧全集體和大局利益,卻擁有了崇高的名望,受到干部群眾尊敬愛戴。這就是歷史的辯證法。我們要像李天成那樣高唱《吃虧歌》,唱出人民公仆的精氣神,唱出黨員干部的崇高境界!
——資料來源:2011年1月4日《中國紀檢監察報》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