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糧食產業新道路
——記婺城區群飛農機服務合作社社長豐群飛
“我要像經營連鎖超市一樣把合作社的生產模式帶到全國去,讓全國拋荒地都產生效益,為農民帶來財富。”2009年,被評為金華市第九屆十大杰出青年時,豐群飛說出了這樣的豪言壯語。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如此崇高的設想,在僅隔一年多的今天就有了眉目。2010年在吉林榆樹,群飛合作社成功收割1萬畝水稻。
追尋豐群飛的成長軌跡,我們發現他是一個敢想、敢說、敢做的人,他總是能走到時代前列。
上世紀90年代,當周邊農民還在人工挖地、用牛犁田的時候,他就借錢買了村里第一臺舊手扶拖拉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2000年,當周邊農民還普遍采用手工方式收割稻谷的時候,他就貸款買了收割機,初步實現了種植機械化。2004年,當周邊農民開始購買收割機時,他已經開始承包土地了。隨著進城務工農民的增多,土地拋荒現象越來越嚴重,“我認為我們可以把這些拋荒地流轉起來。”豐群飛說,這就是“群飛模式”的源起。2005年,當周邊農民認識到土地可以流轉整合時,豐群飛已經承包了500多畝土地,購置了兩臺大型聯合收割機、一臺大型耕作拖拉機和三臺小型手扶拖拉機,又注冊成立了金華市群飛農機服務合作社,開始了規模化經營。到2008年,群飛合作社已經形成了“承包了14個行政村近5000畝土地,帶動1500戶農戶種糧”的規模。
至此,群飛合作社應該說已經很成功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烏云其木格、浙江省省長呂祖善、現任浙江省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茅臨生(時任副省長)紛紛前來合作社考察;溫州、紹興等地農戶紛紛前來參觀取經;合作社還被評為浙江省農業科學創業創新十佳典范。但是,豐群飛并沒有停下腳步,他又開始走出浙江種糧。2009年,豐群飛在東北大糧倉——吉林省榆樹市建立了萬畝糧食基地。日前,在這個糧食基地生產的首季稻米已成功運回婺城。
從當初買下全村首臺拖拉機到如今外省糧食基地的成功運作,豐群飛始終走在糧食產業的尖端位置,引領著糧食產業的發展。而這也正是他所追求的,就像他自己說的:“我喜歡創新,嘗試成功了,別人跟我學,我就特別有成就感。”
1月10日,豐群飛又向記者展示了他新設立的全智能育秧房。這個被稱為浙江省最先進的育秧房面積只有300平方米,每年育出的秧苗卻可供應1萬畝糧田種植。豐群飛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采用傳統方式育秧,培育1萬畝稻秧需要100畝糧田。而這100畝糧田如果用來種稻的話,一年兩季可以生產8萬公斤稻谷。也就是說,這個僅僅300平方米的育秧房可以使現有的農田增產8萬公斤稻谷。
這一次,豐群飛又走在了時代前列。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