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態文明新城看民生幸福指數
婺城自古就是“生態宜居之城”。一千多年前,唐代詩人李白用“徑出梅花橋,雙溪納歸潮。落帆金華岸,赤松若可招”這樣的詩句,來描繪婺城悠然自得的生活。境內雙龍風景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游區,國家森林公園,以“浙中涼都、雙龍勝景、大仙圣地”聞名天下。仙源湖旅游度假區是省級旅游度假區,擁有碧波蕩漾的仙源湖,金香滿懷的十里桂花長廊。如今,作為中國十佳宜居城市、中國旅游城市的婺城,李白的詩意已經融入了婺城人的日常生活。現在,人們更習慣用“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來形容婺城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金華江、義烏江、武義江三條江在市中心會合,金華北山、南山兩條山系在城外合抱。以“三江六岸”為中心,婺城的綠化景觀延引到了每條街、每個小區、每幢樓、每扇窗。
十年,婺城生態興區,碩果累累。婺城區有林業用地面積126.7萬畝,森林覆蓋率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人均公共綠地12萬平方米,綠地率35%,均名列浙江省前列。2009年婺城城市二級以上空氣質量天數占90%,來自沙畈和金蘭的引用水源100%達標。以三江六岸、人民廣場和雙龍、仙源湖兩座城市后花園為城市景觀綠化的核心,婺城居住環境再度得到了質的提升。目前,婺城人均居住面積達到32.5平方米,在全省處較高水平。按照打造“鎮村園林化、路渠林蔭化、農田林網化、庭院花園化”的浙中生態園林城市的要求,截至2009年底,婺城區已累計完成452個村的村莊整治任務,231個村的污水治理工程建設,農村垃圾集中收集處理覆蓋率達到95%;全區生態公益林建設面積達54.8萬畝,2009年被命名為“浙江省公益林建設示范縣”。
十年,婺城生態農業在結構調整中保持了平穩發展的良好勢頭。目前,婺城區以建立湯溪鎮首個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園區為依托,培育了瑯琊奶牛產業示范區,蔣堂葡萄、白龍橋茶葉、乾西香蔥等環境優美、技術設備先進、社會化服務體系健全的10個現代農業精品樣板區。“婺城農林信息網”實現了與國內外各大農業信息網絡的聯網,農民信箱注冊用戶4.5萬戶,發布農產品買賣信息21余萬條,實現網上銷售額近百億元。全區建立“三品”種植業基地9.3萬畝,其中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8.1萬畝,通過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16個,綠色食品13個,有機食品14個。共有區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60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4家,市級15家;合作社總數達到600家,星級規范化合作社達51家,其中省示范合作社9家。
十年,生態文明的建設,使婺城不僅成為投資創業開發的富地,更成為人民安居樂業的富地。2009年一項調查顯示,婺城和諧社會發展速度和民生指數列全省前茅,連續五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平安區”。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