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夕相處婆媳情
——記“山山杯”孝敬老人獎獲得者滕愛青
行孝是高尚的行為,是做人的風范。十多年來,瑯琊鎮南山村村民滕愛青無怨無悔、不離不棄地照顧年老體弱的婆婆,她的孝行令人津津樂道。滕愛青出生于1940年,如今已年過古稀,但她依然耳聰目明、手腳利索,空閑時還會在家里加工頭花。在家人看來,她是婆婆眼中的好媳婦,丈夫眼中的好妻子,兒女眼中的好母親。為了讓婆婆安享幸福晚年,滕愛青放棄了在城里兒子家中享福的機會,盡心盡力地在家中照顧99歲高齡的婆婆。
談起婆媳關系,很多人都感覺“不太好相處”。可滕愛青卻有著自己的解決之道。滕愛青認為,公婆是長輩,作為晚輩一定要懂得尊重,多點兒溝通,多點兒寬容,多點兒謙讓。只要真心相待、坦誠相見,相信婆媳關系也能非常和睦融洽。“婆婆年紀這么大了,以前為了操持這個家吃了那么多苦,好好照顧她是我們晚輩的本分。”滕愛青說,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一定要好好地孝敬老人,這也是為自己的子女做一個好榜樣。滕愛青告訴記者,由于從小歷盡磨難,她對親情尤為看重,嫁到南山村后,四十多年來她都和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多年的朝夕相處使婆媳之間的感情日益深厚。
由于婆婆年事已高,行動不便,飲食起居都需要有人服侍。這么多年來,滕愛青和她的妯娌張秀清承擔了照顧老人的重任,堅持每天為婆婆擦身、穿衣服、梳頭發,并且時常做婆婆喜歡的飯菜。在兩人的精心服侍下,老人的胃口一直都很好,身體也不錯,成了南山村的大壽星。2009年1月的一天,滕愛青的婆婆不慎摔了一跤,造成腿部骨折,部分癱瘓,只能臥床休息。滕愛青至今對此事“耿耿于懷”,總是自責沒有把老人照看好:“都怪我當初太大意了,讓婆婆受了更多的苦。”
自從婆婆癱瘓在床,這一年多來,滕愛青更加精心服侍婆婆。“老人一日三餐都要人服侍,連湯水都要一勺一勺喂著喝,一頓飯喂上20多分鐘是常有的事。”鄰居們都夸滕愛青“天天如此”。另外,滕愛青不嫌臟臭,及時幫老人清洗衣褲、勤換被褥,任勞任怨。到了天氣晴好的日子,滕愛青就會扶婆婆出來曬曬太陽,幫老人洗洗腳,陪老人聊聊天。在飲食上,滕愛青也是盡量滿足老人的胃口,經常變換菜色。慢慢地,婆婆的身體一天比一天好起來。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滕愛青的影響帶動下,子女們都非常懂得孝順賢惠的道理。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可滕愛青卻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久病床前有孝媳”的贊歌。從滕愛青的孝行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孝經》的真諦: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