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十二五”的春天
——寫在婺城區“兩會”閉幕之際
一年芳草綠,風來滿眼春。
一年一度的盛會,全區271名人大代表和237名政協委員匯民智、抒民意,議民生、商國事。與往年相同的形式,卻因處于承前啟后的歷史坐標,有了更加豐富的“故事內容”;因為“極不平凡”的“十一五”,有了更加厚重的“故事背景”;因為步入“十二五”時期的開局之年,有了更加振奮的“故事情節”。走過“十一五”,站在前后5年的交匯點,代表、委員們感慨萬千:“十一五”時期,是我區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5年,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全區人民戰勝種種艱辛和困難,奮力前行,收獲豐碩成果,為“十二五”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對于婺城企業來說,‘十二五’是創新發展的黃金期,但對我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區人大代表、區經貿局局長鄭松有不禁感嘆,“‘十一五’期間,在區委、區政府的決策領導下,婺城工業經濟經受住嚴峻考驗,實現新飛躍。‘十二五’時期我們將站在新起點上,開拓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他說,作為職能部門,將更好地履行好職責,認真貫徹落實“一帶兩城三區四園”的戰略規劃,為提升全區工業綜合實力作出新的貢獻。
“正是有了金西經濟開發區這個建設平臺,湯溪鎮的城鎮化水平和綜合實力才有了今天的飛躍。”在婺城區政協“加快兩城建設,做強浙中核心”專題協商會上,區政協委員、湯溪鎮黨委副書記鄭孝群的發言引起了大家的共鳴。鄭孝群介紹,以黃土丘陵非農開發項目為契機,不僅僅是湯溪鎮,相鄰的羅埠、洋埠兩鎮,在“十一五”期間投入城鎮道路、供電、排水、排污及通訊等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資金,超過了前30年的總和。
5年來,婺城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長,文化生活質量明顯提高。今后5年,如何讓婺城百姓的幸福生活節節攀升?代表、委員們紛紛將群眾的期盼帶到區兩會。區人大代表、雅畈鎮汪家黨支部書記徐演兵一辦完報到手續,就向工作人員遞交了《加強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的建議。她說:“水利是農業之本。當前農村水渠、機耕路等設施的不完善極大地制約了農業的發展。希望政府以及相關部門通過進一步完善治理區域內的道路、水渠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和生活條件,讓農業發展得越來越好,讓農民的日子越過越好。”
“要讓孩子念好書。”同是教育工作者的區人大代表、金師附小教育集團校長徐錦生和區政協委員、金華九峰職校副校長邵發明牽掛的自然都是孩子上學問題。“要提高教學質量,學生要減負。”剛剛被評為浙江省教育2010年度十大新聞人物的徐錦生,一談起教育,話匣子就打開了。他認為教師素質與教學質量,教學質量與課堂效率,課堂效率與學生減負之間環環相扣。“提高教師素質是關鍵。這次我帶來的其中一項建議就是希望政府能從政策、經費上保障教師的繼續教育,從而推進素質教育,減輕學生負擔,促進教育均衡化發展。”
“教育公平很重要。”邵發明最關心的是農村孩子“上好學”。他建議政府加大幼兒園的扶持力度,提升婺城區學前教育質量,加強公辦幼兒園建設,借鑒我區中小學教育集團化辦學的經驗,高起點、高標準建立新園發展體系。
最是一年春好處,再擂戰鼓踏征程。站在繼往開來的歷史節點,508名代表和委員矚目未來,62萬婺城民眾滿懷期待——
帶著希望,帶著精彩,“十二五”的春天正如約而至,我們一起出發。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