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這幾口水塘不大,水面下可都養著4萬多尾甲魚呢,這段時間是甲魚生長最快的時期,等過了元宵,就可以上市銷售了。”吳儀耐指著自家的兩畝多鱉塘對記者說,近段時間甲魚的市場行情看漲,前些天一批外塘鱉,就賣了好價錢。
吳儀耐是羅店鎮西吳村人,和這里的許多村民一樣,他也靠養殖甲魚走上了致富路。近幾年,吳儀耐養甲魚的數量都保持在4萬只左右,在西吳這個甲魚養殖專業村,這樣的規模在村上差不多屬于小戶,但每年也有不菲的收入。
2003年之前,吳儀耐一家以種田為生,平時靠銷售花草補貼家用,靠這些賺的錢并不多,何況他的妻子身體也不太好,還有兩個孩子要讀書,一家人日子過得緊巴巴。那幾年,在村支書吳根升帶領下,西吳村已有不少人養起甲魚,并且都獲得不錯的收益。“看別人養甲魚都很成功,我也想跟著養,但一沒資金、二沒技術,怎么養?”吳儀耐找到吳根升,表明自己想要養甲魚的想法。考慮到他家的實際困難,吳根升非常支持,當即表示村里的甲魚養殖互助小組會盡力幫助他。
為了幫助吳儀耐解決資金上的難題,村互助小組借給他7萬元“互助資金”,又以集體名義擔保,讓他申請到6萬元貸款。靠這筆啟動資金,吳儀耐順利地建成了甲魚養殖場,很快投放了第一批兩萬只甲魚苗。
吳儀耐說,養甲魚對技術要求高,水質怎么調,鍋爐怎么燒,室溫保持多少,飼料如何投喂,都很有講究,如果不得要領,很容易導致甲魚長不大或死亡。村互助小組讓技術過硬的養殖戶跟我結成對子,手把手傳授技術。“有時候,半夜發現甲魚病了,我趕緊打電話向其他養殖戶求助,他們不顧勞累,連夜趕來幫我診治。假如沒有他們給我指導,我恐怕沒有這么快賺錢。”
在村互助小組幫助與指導下,吳儀耐第一年養甲魚便獲得成功。他說:“第一年就賺了好幾萬元,第二年開始我逐漸擴大養殖規模。”隨著甲魚越養越多,吳儀耐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他用賣甲魚賺來的錢,把女兒送到韓國留學,現在女兒已學成回國,在上海找了份不錯的工作。“如果當初沒有村互助小組幫忙,我根本養不起甲魚,也不可能有現在的生活!”吳儀耐說,他會一輩子感激村里的熱心人。
如今,西吳村的甲魚養殖互助小組早已“升級”為中華鱉養殖專業合作社,并注冊了“月升牌”商標。合作社現有社員200多戶,去年甲魚養殖數量1000多萬只,年產值達1.5億元,還被評為浙江省示范性漁業專業合作社。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