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斯琴高娃、宋春麗等著名演員領銜主演的大型情感史詩劇《娘》登陸廣東、安徽、遼寧、河南四大衛視黃金檔。該劇以十段母愛傳奇讓無數男女老少感動得熱淚盈眶。一部在電視臺播出的劇作能在年輕一輩的非主流觀眾中引起強烈反響,對于網絡盛行的當今社會來說實屬罕見。
雖然《娘》劇的片頭炮火連天地渲染了這出50多集大戲的戰爭元素,但它并不是一部抗戰戲,戰爭只是個背景。此劇的后20集,雖然表現了解放后各種轟轟烈烈的政治運動,但這只是作為一個大背景來出現,真正要展開的則是亂世中的人間情懷。家國一體是中國人的文化傳統,這部戲的主旨是以家寫國。
故事講述的是世道可變可亂,但不變的是親情,不亂的是大義。編導以情義這條線串起所有的人與事、所有的對與錯、所有的恩與仇。這是一部別具匠心的親情倫理大戲。它真正的背景是5000年的中華倫理文化。在這個大背景的統領下,編導演合力將它獻給了普天下所有的母親和被母親所奉獻畢生的人們。
娘,豐富的人倫文化內涵
雖然,戲名是一個單字的《娘》,但戲中的“娘”卻是一個眾多的復數。她們以不同的面目出現在戲里,豐富了戲的人倫文化內涵。
毫無疑問,斯琴高娃演的佃戶家的滿倉娘,是這個戲中最閃光的亮點,是全劇的靈魂,斯琴高娃是以心以生命來塑造劇中的娘。筆者個人認為,《娘》劇將奠定斯琴高娃作為中國為數不多的真正的表演藝術家中的翹首。當然,在《娘》劇中,斯琴高娃演的不是獨角戲,與之對戲的最強大的對手,是宋春麗演的地主婆金斗娘。金斗娘,這個角色的塑造是《娘》劇中的一個創新,也是容易讓人議論的地方。因為過去在以階級劃分社會的中國,地主及地主婆是以好逸惡勞欺壓剝削貧苦農民的形象被固定在歷史的人物譜中。其實,除了惡霸地主,在中國的貧窮地區,有不少小地主也是與農民一樣勤勞節儉下地耕種,其生存狀態尤其在天災人禍的時候,比普通農民也好不到哪兒去。金斗娘的塑造,就是這種真實情況的再現。
滿倉娘與金斗娘,是戲的主要矛盾的架構者與演繹者。
糧食問題是農民與地主的核心矛盾,但《娘》劇中要表現的不是階級斗爭主題,所以戲中的糧食與麥子,只是引子。編導更注重的是借兩個娘的子女間的愛情戲,來演繹從仇家到親家的故事。按照過去的文藝理論,這種關系或曰“階級調和”,但從文化上講,中國就是一個特別講調和的民族,以和為貴。階級斗爭是一種方式,比如,除奸隊追殺金斗,追捕栓子;但人性的感化與調和,也是一種方式。比如,地主婆這個娘與佃戶這個娘,即由仇家慢慢地轉換成可憐天下父母心的、相逢一笑的、有難同當的、肝膽相照的親家。
這部寫娘的戲,不僅寫活了上一代的娘,而且寫出了下一代的娘,并在幾代娘的故事里,演繹娘的形象的豐富性與娘的精神之傳承。
《娘》戲里的第一代娘是幾個沒有男人和失去男人的當娘的女人:有最搏命的滿倉娘、有最蠻橫的金斗娘,有最隱忍的栓子娘,還有收留了滅門仇人孩子的最為理性化的寧亞娘(即程教員)。《娘》劇里的第二代娘,是谷雨、王嫂、靈芝、穗兒、瑞午……這一代在不同的背景下當了娘的女人們,又經歷了與上一輩不同的苦難,進一步深化了作為中國娘的寶貴品質:就是誰倒下,娘也不能倒下。娘在,家在,從而塑造出一種代代相傳的“娘的精神”。
娘,永遠斷不了的血肉關系
從前幾集出現靈芝被維持會長糟蹋并懷孕開始,我們就隱約感到了又一代的娘與孩子的復雜關系,將是這部戲的未來走向:身世與身份是這部大戲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先出現身世故事的是靈芝生的維持會長的骨肉臭臭,漢川媳婦說臭臭“長大了一準是個禍害”,此言似乎預示了亂世生的孩子,一團亂的身世,將使他們成為多災多難的下一代。事實上,這個戲中的每個孩子,確都有個“沒臉見人”、“不可告人”的身世與身份。如,國民黨軍官栓子的兒,地主婆女兒靈芝的兒,還有程教員養的殺害進步人士的仇人之子寧亞,他們都是不知其父的確切身份,只知是娘養大的。
平順、樹聲……這些孩子們的不可說、不能說的身份,在“唯出身論”的時代背景下,構成了一連串慘烈的戲劇沖突,而他們一個個的娘又都背負和藏著孩子們的身世,瞞著孩子們的身份,這些又成為了當娘的在動蕩時代的特殊而沉重的使命。穗兒為讓兒子上大學,對兒子說“娘,不再是你娘了”主動與兒子脫離母子關系。端午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的爸爸不當走資派,而出賣靈芝的身份。沒有經歷過那段歷史,生活在當下的80后、90后觀眾,或許感受不到出身與身份在那個時代真是比命還重要。或許,只有經歷過“反右”、“文革”的人,才能領會那種由于出身不好所帶來的屈辱與驚恐。
戰爭的、革命的殘酷現實,令國亂了,家亦更復雜了;而建國后的各種政治運動,對人性的毀滅,亦不亞于戰爭。但人都是爹生娘養,誰比誰又能命賤多少呢?這個苦難的命題,在《娘》的錯綜復雜的故事中延伸,讓人們看到經歷了苦難與悔恨之后,最終是什么都斷不了娘與兒的血肉關系。中國人的家的關系是這個社會的血鑄的根基。
娘,暖暖的兒孫輩形象教科書
中國這個民族是獨特的,因為她的文化是獨特的。不論什么災難下,親人永遠都在一起。所以才有了,父親陳團長問女兒谷雨連長“家重要還是國重要?”谷雨說:“倆都重要。”也才有了滿倉娘所說“有了親人,我們就會拉起手來,天塌下來,我們也能撐住”。
有人說,愛情到最后,考驗的是兩個人品性中最忠厚的那個部分,我覺得親情也是,任何感情都是。所以一腔大愛的滿倉娘,什么都能用愛所理解、所化解、所消解……親生的、收養的,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娘的孩子,大家一起來守住親情大愛。所以,當靈芝被維持會長糟蹋,懷上孩子,嫁不出去時,滿倉娘讓滿倉娶了靈芝。當偷糧的事要人扛著時,滿倉娘與滿倉下跪共同扛了這分侮辱。
娘常說,當娘太苦了,當上了就不一樣了,心被孩子拖走了,吃盡了苦……就覺得值,一代一代,就這樣過來了。娘的愛是原則的,也是有底線的。娘最不容的是背叛。所以,為了保住走資派廠長丈夫與孩子的前途,新四媳婦端午揭發了這一家中最弱的靈芝,將她的地主女兒的身世揭發出來。能原諒所有人所有事的滿倉娘,無論如何也不能原諒端午的恩將仇報和背叛親人。
娘,總是讓我們淚流不止
寫過連續劇的人都知道,集數越多,越難收尾。一出50多集的大戲,實在是難以用一場戲把前邊的戲之要點與整部戲之主旨都關照到,真是畫龍容易點睛難。正是在理解同行的前提下,這出大戲的結尾是多年以來,連續劇中少有的好結尾,也可以說是一個相當經典的結尾。
結尾戲選擇的時間是年三十,道具是餃子。這場餃子戲以端餃子拉開帷幕:歷經幾十年的風風雨雨,“娘”的家已凝聚成一個超大家族。大紅燈籠照著長長的桌子,桌上擺著34碗團圓餃子。滿倉娘以分餃子的形式把這一個多種身份融合在一起的大家族的奮斗與犧牲、苦難與光榮、離別與相守、寬容與悔恨全部放在了一碗碗餃子里面,她用貼心的話語,把這個家族的過去、現在、未來寄托在每一位端餃子的晚輩的身上。
團圓是中國人最期待的主題,團圓也是最為大眾化的審美情懷。但在諸多戲的大團圓的結尾中,我以為沒有哪一個大戲能有這樣高度凝煉的結尾,它不僅是故事主題的升華,也是觀眾情感的升華。這何嘗不是天下普羅大眾的終極追求,是我們建設幸福社會的象征?
望著全劇最后一個畫面安靜地睡去的娘,兩行熱淚隨之流了下來:娘,您為何總是讓我們淚流不止?
(南方日報)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