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長鶯飛時節,跟隨中華文化游——全省網媒雙龍行活動再次來到金華重溫了雙龍勝景,這已是我第三次游金華雙龍洞了。
第一次是高中在金華念書時和父母親去的,第二次是高中畢業時分和朋友去的,而這次則是浩浩蕩蕩地同浙江在線各支站負責人及采編人員近百人故地重游。第一次是新奇和欣喜,第二次是離別的惆悵,第三次則是重溫和懷念。我以為自己已經忘卻,畢竟好多年沒來了,但是一踏上旅程,那些關于雙龍洞的回憶便復蘇了過來。
過了金華城外羅店鎮就漸漸入山了,公路盤山而上,一路行來植被茂盛,郁郁蔥蔥,其間有映山紅一叢叢地點綴著,開得很爛漫,有些地方裸露出的橘紅色的泥土很是明艷亮眼。似乎可以呼吸到花的芬芳和泥土的氣息,人心情不由便愉悅起來,感嘆這風景還是一如既往的美啊。下車走進景區,迎接我們的是葉圣陶大師的《記金華的雙龍洞》石刻,想當初得知金華雙龍洞也是因為這篇文章,從初聞便一直期盼著實地游玩,不想一來就來了三次。拾級而上,如逛大觀園,飛瀑流水,幽潭小榭,移步換景。步行至雙龍洞口,這是個能聚集千人的空曠大洞,未及進入涼爽的清風便撲面而來,歷盡風霜的兩個龍首惟妙惟肖地俯視著我們,入口石壁上明顯處有“雙龍洞”、“三十六洞天”等字樣的摩崖石刻,此處人頭攢動,游人紛紛在此留念,似乎想帶走一絲龍的氣息。
由于內外洞之間有巨大的屏石橫亙相隔,僅有狹窄的地下河相通,要想進入內洞,只有仰臥小船中,逆水擦巖而過,游覽方式為世界獨有。僅容四人的小船,兩個人并排仰臥,第一次仰躺在小船里,覺得新奇也顯得有點緊張,差點碰著了微微揚起的頭顱,很是驚險。第二次有了心理準備,但沒來得及發表什么感覺,一下就進到了里面的溶洞,而這次我非常享受這種上方的山石朝我擠壓過來的感覺,順著前進的方向用手輕輕撫摸冰涼的紋理,仿佛觸摸著了雙龍的脈搏——堅硬而亙古。
雖然已經歷過兩次,但這次一進入內洞還是有宛如置身仙境龍宮的感覺,因著霓虹的緣由,洞內五光十色、炫麗如夢如幻,特別是那粉色的霓虹映照下,宛如天邊的云彩霞披,洞內的空氣帶著清冷微涼的仙風,又為這龍宮增加了幾分玄妙,大概仙人洞府也就是這般吧。傾聽導游解說著“神龍見首不見尾”,在洞內尋找兩龍的龍身、龍爪、龍尾……洞內鐘乳石、石筍、石幔、石柱、石鐘、地下泉水眾多,人們賦予這些鬼斧神工景觀各種形象的名字和傳說,有“將軍腿”、“金華火腿”、“北京烤鴨”、“仙人床”、“海龜探海”、“龜蛇爭仙丹”、“青蛙盜仙草”、“壽星與仙桃”等多個巖溶景觀,可謂琳瑯滿目,惟妙惟肖,讓我再次領略了大自然造物之神妙和人類想象力之豐富。明代的徐霞客根據雙龍洞“外有二門,中懸重幄,水陸兼奇,幽明湊異”的獨特景觀特點和價值,把她列為“金華山八洞”的第一位,游至此處,人心的確會多一份寧靜,似乎忘記塵世的喧囂,可以體驗一把“洞中方一日,人間已三載”的神奇。
循著一條幽長微暗的通道前行,細聽能聽見洞內潺潺的流水聲,忍不住和前兩次經過這里時一樣蹲下撈起一捧清泉,這冰涼清爽的感覺依然那么沁人。約莫幾分鐘的路程,便能聽見嘩嘩的水聲以及游人的驚嘆興奮聲。爬上鐵制梯架,眼前豁然明亮開朗,這就到了又一仙地“冰壺洞”了。如果說雙龍洞是靜之美,那么冰壺洞就是動之靈,二者相得益彰。冰壺洞之奇在于溶洞內的懸掛瀑布,其從暗河飛瀉而出,聲若洪鐘,氣勢如虹,飛瀑落地,則水流立即潛入洞底,無形無蹤,令人驚嘆不已。洞頂重達幾頓的“金華佛手”很有玄念的懸立在那,仿佛是此間的主人留在洞府內的神秘法寶看護著這里,游人至此總要跑到最佳位置與飛瀑佛手合影留念。順著臺階步步往上,不一會兒看見了天的亮光,這就出了冰壺洞了。
出來時已是身處半山腰了,稍作休息,慢慢沿著石階小徑而下,經過黃大仙得道登真之地的金華觀,此觀依山就勢而筑,層層而上,綠樹環抱,頗有千古之風。每次路過都要進去拜一拜黃大仙,聽一聽“叱石成羊”的傳說故事,感受一下這里的千古之遺韻。
坐在回程的車里,回味著雙龍洞內“臥船、觀瀑、賞石”的特殊之旅,再次感慨一番自然造物主之神奇偉大,感謝大自然慷慨賜予我們如此美好奇妙的勝景。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