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貿市場多年來一直承載著社會人員就業,百姓日常消費和帶動區域經濟的三大重任,其功能和影響在城鄉建設中曾一度十分深遠。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城鄉產業結構調整,大中城市的農貿市場在社會生活中地位就不再顯得突出。從婺城城區目前的農貿市場來看,因多種原因,在建設和管理上存在許多不足,在管理體制、規劃布局、市場設施、環境衛生、交通秩序等方面存在較大問題,對市場的消防安全和食品安全管理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市場建設管理水平與群眾的需求有較大距離,亟待予以改進和加強。
由于管理體制的特殊性和農貿市場建設管理的基礎工作比較薄弱,使我區農貿市場建設和管理工作在體制、規劃、管理方面存在諸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提升婺城城區農貿市場的發展水平。
一、加強農貿市場的管理
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如何使區農貿市場的環境衛生、交易秩序、基礎設施得到改善和提升,能夠適應金華做為浙中西部中心城市的開發建設,我們認為應該成立專門機構,統一規范經營秩序,提高監管效率。
近些年來,轄區農貿市場在“創衛”、“創文”活動中,逐漸形成了一系列較好的管理制度。但制度的完善并不能彌補于立法在農貿市場中的相對落后問題。相反,由于立法工作的不足給市場網格化監管帶來了不少的困惑。譬如,在農貿市場整治工作中出現的反復問題,是處罰還是勸誡,是執法還是倡導,是法律還是政策等等,這種困惑在農貿市場的日常監管中也無時無處不在。難怪有人總結市場管理工作是“六無”即無法無天、無邊無際、無怨無悔。根據行政許可法的“法無授權不可為”原則,農貿市場的一些行政執法,目前必須僅能依靠政府部門的聯動整治,依靠五花八門的專項突擊整治行動,來規范和維護農貿市場秩序。但這樣就很難提高農貿市場的監管效率,從而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政府部門的執法權威。
因此當務之急,一方面,要加大農貿市場的專門立法。只有把好的制度和行業規范上升到國家法律,通過日常監管和行政執法工作,才能有效提升農貿市場的監管效率。另一方面,要構建農貿市場的良性消費環境。通過對農貿市場加大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提高市場主體守法經營的意識,從而來凈化和維護農貿市場經營的秩序,推動地方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同時,目前單靠農貿市場自身難以改變經營無序環境,僅靠政府某一部門(如工商)也難以解決農貿市場的亂象問題。因為農貿市場從規劃網點設置,到建成運行,再到日常監管,履行市場各種相關職責的政府部門就多達十個之多。而且農貿市場的公益性這種與生俱來的特質,表明農貿市場監管從來就不屬于哪一個部門,而是屬于社會的。與其政府諸多部門都管而管不好,還不如由地方縣級以上政府成立一個市場專管機構,如“農貿市場管理中心”,由該部門進行統管。另外,從農資產品在國家中的戰略地位和特殊性來說,作為農資產品的重要場所農貿市場確實需要有一只政府能調控的“手”,譬如對農貿市場投標競標活動審核、市場重要食品定價標準設立、市場重點攤位租金設限以及市場食品信息綜合發布等,進行統一規范和有效管理。
二、強化市場規劃和建設
1.繼續大力創建星級農貿市場,包括高星級市場建設,以增強農貿市場自身在區域經濟中的競爭力。剛被省政府批準的《金華城市發展規劃綱要(2010-2030年)》中,金華將建成浙中西部人口超百萬的特大中心城市,婺城城區就身處金華市的中心城區,因此各行業要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在產業調整和產業升級上有所作為。作為傳統的農貿市場而言,也必須在增強新優勢,開創新活力上下功夫。具體就是要爭創星級農貿市場。星級市場評比是深入推進市場信用分類監管工作的外在要求,是提升市場自我管理能力,完善市場管理體制的重要措施。轄區農貿市場要脫胎換骨,大抓星級市場評比和建設,必須在“硬件”設施上加大公共設施、經營設施和管理設施等配套設施的資金投入,在設施標準上要提升層次;在“軟件”上要注重市場管理的人才隊伍、管理體制和管理績效等長效管理機制的培育,在管理水平上要有質的飛躍。以創建星級農貿市場工作為契機,通過政府搭建一定的平臺,來推動街道等部門共同重視參與,為開展星級農貿市場的科學管理奠定堅實基礎,從而實現轄區農貿市場與超市的和諧發展。
2.大力創建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配套完善農貿市場的產銷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目前婺城區的還沒有農產品批發市場,對周邊市場價格特別是轄區農產品價格起不到穩定的作用。同時婺城區還是農業大區,從穩定供求關系、穩定價格調幅,穩定市場信息角度出發,在轄區創建一個大型的農產品交易批發市場也是必要的,而且這個市場無論從場地規劃、網點布局,還是功能設施、物聯網絡等方面,要達到科學合理,配套完善,技術信息,服務一流,最終達到一個能由政府調控主要農產品存貯量,市場合理調節價格,并配套信息發布平臺,統一發布權威價格和供需信息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目標。通過發揮其強大的輻射和影響力,從而降低由于農產品信息不暢,供求關系不明,市場功能弱化,所造成的無效流動運輸成本,市場前景不明,“菜籃子”成本過高等風險因素,起到穩定農產品市場價格的核心作用。
3.完善農產品物流體系,確保農產品在生產與銷售環節的無縫對接。要建立一個渠道暢通、反應快捷、運作高效的流通服務領域的“綠色通道”機制,解決農產品在產地與銷地之間滯留、滯銷或豐產不豐收,增產不增收等問題。可以出臺一些對農產品從生產、流通、銷售等各環節的多種優惠措施,來搞活地方農產品市場,穩定農貿市場的價格,同時實現農產品整個產業鏈的全程質量安全監管機制。
4.科學規劃,提升市場整體層次。俗話說,規劃趕不計劃,計劃趕不上變化,變化趕不上領導一句話。在城鄉建設總體被房地產開發商牽著走的今天,農貿市場如果不進行整體有效的調研和細致科學的評估,培育和發展農貿市場工作,必然總是相對滯后的、不合理的,甚至是失策的。這就要求決策者們對轄區農貿市場進行全面科學地定位,合理地布點。根據金華市城市規劃設計院2010年12月調研的結果,目前我市農貿市場按規模可以分中心農貿市場和社區農貿市場兩類,兩類市場服務半徑應分別在600-1000米和300-500米,服務人口分別在1.5萬-3.5萬和0.5-2萬之間。根據這些調查數據結合目前市場發展情況,對那些遠離社區,經營慘淡,快瀕臨倒閉的農貿市場要就地轉型經營;對那些人滿為患,車人混行,治安極差,生意較好的城市中心農貿市場,要加大市場資金投入,增加硬件設施和管理人才,在市場升級改造和創建星級農貿市場上下大功夫。
三、通過產權改革,掌握市場發展主動權。
鑒于農貿市場的公益性,通過市場產權的改革有利于市場的規劃、管理、提升、改造,有利于政府“菜藍子”工程的建設,也最大限度的有利于解決百姓的民生需求,對此對當前農貿市場的產權改革有三種方案可以選擇:
1.現有農貿市場全部產權由政府按市場評估價格收購,這一方案的有利面在于:一是農副產品市場首先滿足的是社會民生需求,但民營投資追求的往往是經濟效益,政府收購后,可以避免片面追求經濟利益而導致老百姓買菜難的矛盾,可以統一規劃與管理;二是民營或集體經濟主辦市場,對市場的建設、管理上能力和經濟實力不一,政府收購后,避免了市場舉辦者因管理人員和經費缺乏經驗而帶來的一系列弊端,解決的是一個長期性問題。困難:政府投入資金量較大,同時存在評估的價格是否合理問題。
2、政府收購一部分股權。有利面:可以按照市場管理的要求,統一經營和管理,適當把握市場的建設、發展方向。困難:國有和民營產權同時持股,而民營資本往往只愿意享受成果,不愿意承擔責任,如何實現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以及雙方如何劃分權力義務,需要科學界定。
3、由社會各種經營主體投資建設市場,建成后委托政府部門管理。有利面:政府不投入資金,能掌控市場的管理。弊端:對市場的規劃、建設沒有主動權。(作者系婺城工商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