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白龍廊橋呈現婺城底蘊
——關于白龍橋古文化建設的幾點展望


九年前,我在《金華日報》發表了拙作《解讀白龍橋》一文,文章對白龍橋其歷史及蘊含的文化作了一些詮釋。八年前,又寫了《白龍橋的呼喚》,文中對不復存在的白龍橋古廊橋寄與了念戀之情,并向社會呼吁,希望政府及有關部門能順應民心,重視和支持恢復重建白龍古橋。正是因為政府英明,領導重視,民眾擁戴,在一聲聲的呼喚下,昔日古橋終將在不久的明天重展英姿,這不能不說是我們婺城人民的一大幸事。
常言說:“好事做到頭,送佛送上殿”。為此,我在想,白沙溪水水長流,美好的日子還要在前頭。展望明天,這似錦的前程我們還要繼續不斷走下去。近期,我去了鄰縣武義、永康等地,再一次覽視了熟溪橋和西津橋。而后又去杭州觀賞了大運河及古橋頭,那河、那水、那橋,無限風光不勝收。不愧是大都市、大氣派,古今皆風流。聯想對照白沙溪、白龍橋,還總覺得缺失點什么?
春風和煦,陽光明媚,踏在白沙溪邊,踱步白龍橋頭,忽然眼前一亮,頓覺胸襟開朗,“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泵魅盏陌垬蚓烤挂趺礃,會怎么樣?我心生敞亮,茅塞頓開,又象似當年我生發臆念,要努力動員、宣傳,依靠地方政府和廣大人民恢復重建白龍橋古廊橋一樣雄心壯志,作為家鄉的子民,為自己的家鄉,為家鄉的父老,我不禁有感而發,有話要講。著名詩人艾青曾經說過:“我的眼中為什么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我們何嘗不是如此。于是在剛剛結束的婺城兩會上,我把我的想法寫成議案建議,并聯合熱心的代表們再一次向政府提出了我們的計劃和設想。
鑒于白沙溪、白龍橋具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了充分開發和利用地方文化資源,進一步建設和打造婺城新城區;白龍橋舊鎮區下一步的重點工程項目,我以為應以新廊橋為主體,集合周邊當地的有關人文資源,可以創建一個文化街區。這個具有白沙溪歷史文化,白龍橋地方特色,又并蓄新時代風格的多元化文化街區,是否可以命其名為“白沙文化街區”呢?它可以包容以下諸多的課題和項目:
第一,充分利用古廊橋的優勢,再度對廊橋進行包裝打造。待新廊橋工程建成完工后,對橋的音、形、色等方面再作適當加工,如在廊柱上,亭閣中可以書寫古今一些名人、文人對白沙溪、白龍橋的詩文佳句,邀請當代名人學士有針對性地作若干題詞,廊橋裝上霓虹彩燈,河邊響起陳越的鄉曲:“江南有座金華城,城邊有個白龍橋……。”
第二,在建的古廊橋下方需要造一個攔水壩,使橋上方和橋下方之間一段形成一個人工湖。建成湖,蓄了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萬物之源,可以做很多很多的水上文章,湖水泛泛,小船蕩漾,白龍噴薄,風情萬千。不過,這攔河壩不能是現如今平常一般的橡皮壩,而是應該結合采用具有上千年白沙堰壩古樸的風格。明代大學士、朱元璋的謀臣宋濂曾有詩贊美白沙曰:“悠悠輔蒼,龍飛白水;鄭渠白渠,專美靡許。”古今白沙三十堰,恩澤農戶千百年。白沙鄉民是永遠不會,也不能忘記先民的治水功德的。
第三,白沙溪沿岸,橋頭附近,可以規劃建成原本就是的船埠、商埠。能見橋埠頭層層石階,河灘頭船夫、漁夫陋屋數間,三五條舊船擱淺,四五家貨攤叫賣,再建一、二個街亭,前載木,后有竹什么的,那實在是一處無與倫比的休閑碼頭,然后貫其名為“白沙廣場”、“白沙埠頭”的或干脆沿用古人原本稱呼此地叫“鹽店埠頭”,還其一個“正本清源”、“名副其實”。
第四,在埠頭下端,堰壩頭里;利用流水落差,再建一個古式水碓房,豎一個直立的大水車,水花飛濺,吱吱轉動;再制一個橫著的石推磨,流水嘩嘩平地旋轉。想象當年,先民們用聰明才智,開發資源,征服自然,怎么不能讓人們深感驚嘆,好生新奇。
第五,鑒于古時白龍橋是金蘭湯三方交界,一橋擔著兩個縣,金華縣和湯溪縣分處橋兩頭。橋東橋西各設有兩個鋪司(規模稍小的驛站),橋東馬海鋪,橋西山回鋪(至今該自然村仍然沿用“山回鋪”的村名),每個鋪司各有3—5名兵士駐守,為衙門派出機構。為此,可以在橋一頭規劃建造一個古驛站:一溜門道,一方牌匾,一根旗桿,一塊栓馬石,一個門廳,二進臥室……。驛站旁可以再建一處書屋(書院),眾所周知古時北山設有麗澤書院,在金華負有盛名,但你可知南山也曾有過類似的書院,叫漓諸書院,就在現如今沙畈高儒地方,如果不設有書院,高儒匯聚,此地豈會叫做高儒村。傳說古時候有多少文人墨客,名士風流都曾在此頌讀詩書,閑談世事。
驛站、書院的另一邊,還可以考慮再建幾處商鋪與民居相兼的仿古建筑,具有徽派特色的店面,取名“桃園居室”或“桃園山莊”皆可,因為在古代南山深處,白沙溪邊,就有一個桃源鄉,相傳比常德桃花源還要早上二百年、有王久住、有仙隱居,風韻幽雅,名傳四方。據有關史料記載,稱其為“三國潭”、“金釵泉”、“隱真祠”、“隱圣丘”等等。
驛站也好、書院也罷,桃花源更佳,既可讓鄉人觀賞留連,又可供游人食宿、休閑,美好絕倫。
婺城“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要“商旅興區、生態建區”的戰略方針,英明適宜。婺城新城區、白龍橋老鎮區,地理位置優越,可塑性很大,我們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在此精心規劃和設計,充分利用歷史人文資源,建造一個具有婺城特色,深受八方人士歡迎的生態旅游景區,我們期盼地方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希望社會各界人士鼎力相助,在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努力下,相信明天的婺城區政府所在地、地方特色的標志性建筑——白龍橋古廊橋會建設地更嬌更嬈,再看白龍橋,“風景這邊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