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歲的他,愛動腦,愛專研,不但有自己的園林、研究所,種了200多個品種的苗木,還多才多藝,愛好書法、文藝;他,一輩子樂善好施,賺到一點錢,都會想著回報社會——
樂善老人湯成和的園藝人生
精瘦的身板,真誠親切的笑容,戴著斯文的眼鏡,寫得一手遒勁有力的毛筆字,初見74歲的國月文旦創始人湯成和,很難想象這是一位一輩子與泥土地、花卉苗木打交道的老人。
一走進湯成和位于白龍橋鎮聯豐村郭塘自然村的家,就被其濃厚的文化氣息所吸引,正堂掛著湯成和親手雕刻的木匾,上書“順春全和園”,門邊、圍墻邊、房梁柱上都貼著他自己創作的對聯,“不負領袖艱研決策,盡心做好報國之恩”、“民族自覺遵守法紀,社會和諧享受天福”……除了書法、對聯,在湯成和的家里,掛在墻上最多的就是“省級科技示范戶”、“高級園藝師”等各類榮譽、頭銜和照片。
兒時的香泡樹
1939年,湯成和一出生就被送到倪家村一種植苗木的養父母家中寄養,門前一棵又高又大的香泡樹陪他度過了四年光陰。“光滑濃綠的枝干、橢圓形的葉子、厚白的四瓣小花和甘甜爽口的果實,每次一哭鬧,姐姐就會把我抱到香泡樹下,口里哄著‘摘香泡咯摘香泡’。”湯成和開心地回憶起這棵給他留下美好記憶的香泡樹。春天開花,秋天結果,香泡樹果子摘了又生,從那時起,他就喜歡上了香泡樹,喜歡上那些能開花結果的果樹。
5歲以后湯成和回到了親生父母身邊,但他也經常會到養父母家走動,到養父母的果園里吃水果。“那個時候我雖然還小,但我很留心哪棵果樹結出來的果子又大又甜,也喜歡看著果園里的工人嫁接枝條。”湯成和告訴記者,14歲的時候他瞞著家里人偷偷地種下了第一棵桃樹,“上半年清明節前種下去的小苗直徑只有1毫米,到了下半年就有2~3公分粗了,當年秋季我就到倪家村去摘那些果味好的桃樹枝對其進行嫁接。”湯大爺驕傲地說:“一棵樹上嫁接了5個品種,在我的悉心栽培下,竟然全部成活,這棵桃樹3年后開始結果,一棵樹上既有水蜜桃,也有蟠桃。”第一次的嫁接成功,激發了湯成和的種苗樂趣。
1954年,湯成和種起了3平方米100株桃苗,當年3月種苗,8月嫁接,10月份就可以拿到市場上去賣了。“這100株苗賣了10元錢,相當于當時的50公斤大米。后來又擴種了。可是,1955年的一場洪水,淹死了近500棵小苗,只有那棵大桃樹活了下來,在六十年代初糧荒的時候,那棵大桃樹每年能結出170多公斤桃子,還成了救命果。”湯大爺有些感慨,不過第一次的成功賣苗經歷和那顆神奇的桃樹,不僅讓湯成和有了經濟頭腦,更讓他的苗木培育之路越走越遠。
196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一戶村民家中的2棵茶花賣到上海可以賺回2擔谷,他突然意識到茶花不僅好看,而且很有市場。他又開始鉆研起了茶花的嫁接栽培技術。同時,他還在自留地里鉆研起了高效農業的年產五熟制,“小麥收了,種桃樹,桃樹下面種西瓜,西瓜收了,種玉米,玉米下面又可以套種胡蘿卜”,就這樣,湯成和的一畝田可以產2600多公斤。
人怕出名豬怕壯。1980年9月22日,湯成和一輩子都記得的一天,后半夜里,他種植園里培育出的50多個品種的2萬多棵茶花苗全部被偷,看著空蕩蕩的園地,湯成和心里是說不出的痛。為了緩解痛苦,他離開家到蘭溪一苗圃里當了農藝師,帶著4個徒弟種花苗,3年時間就為農場盈利40萬元。1983年,湯成和再次萌發自己創業的念頭,又回到家里,并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建起了浙江省第一個私人苗圃,從1.5畝發展到6畝,現在已有200多個品種的苗木,湯成和儼然把苗圃建設成了一個“園林學校”,他的目標是要自己研究的苗木領先目前市場現有苗木技術5至10年。
研究文旦30年
文旦和香泡都是桔類植物,有很多相似之處。加上湯成和的香泡情結,1962年,湯成和開始研究文旦。“我除了懷念養父母家門前的那顆香泡樹,也很懷念蘭溪外公家一棵很甜很甜的紅心香泡。”湯大爺告訴記者,為了找到一棵與外公家一樣的紅心泡,他跑遍了很多地方,看到什么好的品種都會拿回家來研究,通過嫁接不斷改良品種。“如果嫁接后結出的果子味道不對,我又會重新嫁接。”就這樣,憑著一股韌勁,湯成和用了整整30年,終于在1992年成功研制出國月文旦,并于2003年成立婺城區國月文旦研究所。
“有20多年的時間,老湯都是一個人住在園地的小草屋里,天天跟這些文旦呆在一起。”湯大爺的妻子感嘆地說,不理解他的人,還真以為他瘋了,孩子不要,家也不要了,就要他的這個興趣。“雖然生活艱苦,但我的心里并不覺得苦。”國月文旦終于研究成功了,湯成和還專門承包了一座山,擴種起了65畝的文旦樹,每年可產35000多公斤的文旦,他種的文旦只要一上市,就能被訂購一空。“只要吃過我岳父種的文旦的人,肯定說好吃,肯定會再來光顧。”湯大爺的女婿也向記者推銷起了國月文旦,并告訴,文旦樹不僅果好吃,而且還是很好的景觀樹,去年,湯大爺就賣出了兩棵共2萬元。
富裕了,不能忘本
“一個人的富裕,一個人的平安,是不夠的,只有國家和人民的富裕、平安才是我們要追求的。沒有國之大家,就沒有小家。”“我的現在是黨和國家給予的,我不能忘本。自己吃得飽,穿得暖,就足夠了。”湯成和十分敬重孫中山,非常贊同他“天下為公”的思想,也經常教育自己的子女要懂得感恩,學會回報。湯成和時常會拿出積蓄支持家鄉建設,不管村里是修埠頭、修水利、修路,還是搞綠化,他都主動帶頭捐款、捐樹,前前后后出資過10多萬元。在玉樹地震時,他第一時間向災區人民捐出了1萬元。
雖然年紀了,但湯成和大爺的園藝人生沒有結束,本村沒有地種花卉苗木,他又到蘭溪承包土地,有空就坐著公交車到40多公里外的蘭溪果園里去轉轉。“別看公公年紀大了,搞苗木是他的最愛,爬樹整枝還都他親自來,生怕別人干不好這些活。”女婿笑笑說,岳父就是個一生為苗木忙碌的人。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