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欄是我家”
——記市殘疾人扶貧基地新華奶牛場場主李新華
驅車駛進座落在美麗玉山腳下的白龍橋鎮大圩村,金華市殘疾人扶貧基地——新華奶牛場就依傍在白沙溪旁。遠遠地,我們就看見一位穿著短袖襯衫,挽起褲腳的年輕男子在門口等著,揚著手對我們微笑,他就是李新華。
下了車走進奶牛場,我們并沒有聞到重重的牛糞味,因為整個牛場都被打掃得干干凈凈。“牛欄就是我的家,我和妻子怎么會讓這里不干凈呢!”李新華笑著說,并端來幾張凳子請我們坐,還不忘再仔細地把凳子又擦上一遍。可讓人想不到的是,這樣一位熱情樸實的年輕人卻是聽力叁級殘疾。
今年37歲的李新華以前在外開車跑運輸,可好景不長,五年前,李新華漸漸發現自己的右耳開始聽不清了,有時甚至聽不見汽車喇叭聲,出于安全考慮,他無奈地決定放下運輸工作。就在他需要另謀出路的時候,李新華想起小時候父母曾經養過奶牛,而且金華是奶牛之鄉,應該會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主意一打定,2006年,李新華用跑運輸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十多萬元錢,并借來10多萬元,買了16頭奶牛,投入硬件設施,建立了最初的奶牛場,到了2007年,李新華又湊錢把奶牛數增加到了60多頭。
“既然選擇了這行,一定要肯干、肯吃苦,才會有出頭日。”李新華一直堅定著這個信念。創業初期,60多頭奶牛就靠李新華和他妻子兩個人在照顧,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無論嚴寒還是酷暑,夫妻倆人每天早上4點多就起床,喂牛、清掃牛床、抽奶、洗奶缸、拉牛糞,忙到十點多才能再回去睡個短暫的回籠覺,這樣一個相同程序,每天要重復三遍,一干就是兩年,吃在牛欄住在牛欄,對他來說,牛欄就是家。幾年下來,奶牛養殖規模也越做越大,李新華雇了幾個人幫忙。
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爆發,很多小型的奶牛場或散戶直接倒閉了,后來,政府貼錢給佳樂等奶業公司到奶牛場收購奶源,“多虧了政府幫忙才度過了這個大難關啊!”李新華直到現在還心懷感恩。“現在科技發展很快,奶源檢測設備也越來越先進,連水份都能檢測出來,一次奶源質量不合格,奶制品公司以后就都不會在你這里收購牛奶了。”李新華從養奶牛以來,一直秉承的理念就是嚴把質量關,在行業內的口碑也一直不錯。這兩年,李新華的奶源全都供應到蒙牛公司,他告訴我們,蒙牛一向以質量把關嚴出名,作為奶源的提供者,一定要做到對消費者負責。
如今,新華奶牛場有88頭奶牛,目前產奶的牛40來頭左右,年凈利潤10多萬元。日子好過了,李新華也不忘幫助其他殘疾兄弟和弱勢人群,現在奶牛場請了4個工人,有兩個是殘疾人,智力殘疾人蔣某找不到活干,李新華安排他到牛場里做些簡單的種植牧草活;肢體殘疾的葉某在農場里幫忙做雜活。李新華告訴我們,只要有活干,他首先考慮殘疾人,一個月要給他們支付上千元的工資,還幫他們繳納每年的農村養老保險。
據了解,村民殘疾人余桂花患了癌癥,經濟十分困難,李新華捐出2000元,去年下半年余桂花過世,他再次拿出1000元給余桂花家人;低保戶季洪桂住院他送去200元,重陽節到了他又給季洪桂捐助1000元;村上做路了,李新華又出資2000元。李新華說:“我和妻子一直都在努力把牛場做大做強,因為我們希望能幫助更多的殘疾人,讓他們也能過上與健康人一樣的幸福生活。”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