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舉推進糧食功能區建設
——記婺城區萬畝糧食功能區
編者按:婺城區是農業大區,農業發展是婺城區的強項,全省農業“兩區”建設現場會即將在婺城區召開,這既是對婺城知名度、美譽度的提高,也是對婺城農業強勢發展的一次契機。本報從今天開始,特開設專欄,陸續刊登一批婺城農業龍頭企業和強優項目,目的就是為了展示婺城區的農業特色,從而把婺城農業推向更高的層次。
金華素有“浙中糧倉”之稱,全市常年糧食播種面積210萬畝以上,總產量90萬噸以上。2008年以來,我市不斷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強化科技支撐和服務能力建設,糧食生產呈現恢復性增長勢頭,連續三年被省政府授予“全省糧食生產先進市”稱號。2009年,婺城區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萬畝省級糧食生產功能區創建點位于婺城區湯溪鎮和洋埠鎮,由湯溪鎮黃堂畈、派溪里畈和洋埠鎮野貓畈3個糧食生產片組成,總面積12598畝,涉及18個行政村,3986戶農戶。近年來,婺城區多措并舉推進糧食功能區建設,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為扎實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婺城區以經營模式創新為動力,積極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試點工作,培育發展種糧大戶、規范性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社,健全糧食生產社會化、專業化服務組織,推進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目前功能區內已實現土地流轉面積8000畝,成立了兩個糧食專業合作社,培育百畝規模以上種糧大戶10戶。
婺城區還主要以管理模式創新為抓手,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實行區政府建設負責制、鄉鎮政府管理負責制和農民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生產負責制“三制”結合的機制,做到有建設、有管理、有生產。在建設過程中,借鑒工業園區建設的做法和經驗,推行項目化管理。目前,功能區內現有農業項目已經包括省級農機化服務中心建設項目,市本級水稻玻璃溫室育供秧建設項目。
為了進一步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婺城區以服務模式創新為載體,建成集水稻育秧中心、糧食烘干中心、農機維修中心以及統防統治、植物醫院、測土配肥、農業地理信息服務系統等為一體的功能區糧食生產服務中心,健全糧食生產專業化服務組織,開展統一土地翻耕、統一品種布局、統一育秧和機械插秧、統一栽培技術、統一病蟲防治、統一水漿管理、統一測土配方施肥、統一機收的“八統一”服務。結合功能區糧食生產服務中心建設,整合洋埠鎮原有農技推廣機構,建立集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三位一體”的洋埠鎮綜合農業服務中心,落實首席專家和責任農技員制度,并落戶在功能區內,實現了農技責任服務前移。建成了農業氣象自動觀測站,提供氣象信息,指導農戶趨利避害開展生產活動。
此外,婺城區還以科技成果應用為支撐,推動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貫穿于創建點建設全過程。建成智能化標準農田長期地力監測點、智能化測土配方施肥體系、智能化地理信息系統,改良了標準農田耕作層地力狀況,達到土壤培肥要求。水稻種子全部采用集中供應的高產推薦良種,并推廣應用“早稻促早增產技術”、“智能化水稻溫室育秧技術”、“水稻病蟲害生態工程控制和綜合防治技術”、“稻田寄生蜂控制稻飛虱、稻縱卷葉螟技術”等先進農業高端技術,推進“千畝水稻高產核心示范方”建設,確保了糧食生產的穩產高產和新近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讓“穿上皮鞋種田”的農民享受到現代農業的快樂。創建點正成為我市現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的集中平臺和示范基地。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