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鈄東星先生治學以正,與當年言必稱希臘者相反,其言必稱孔孟。孔孟之道,是為中國萬代心德,然今人如小子輩,心向往之而不能踐,或謂學力不至之故。斯心之慕,慕其“知不可而為之”。故《中庸》曰:“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先生所談,亦著眼于“中庸”二字,斯義顯著,不偏不易,誠乎其言。先生一生行事也頗不悔,唯直道而已,直然后近乎中。“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先生談名,談正,談人,談君,直指根本,不計細謹,快人心處皆潑辣。其著《論語義說》,若是置于孔子跟前,或能得孔子“吾與點也”之感慨。
“中國人起名不馬虎,名正則言順,言順則事成”
西方人不管你后生還是先生,一律叫先生,很豈有此理。先生還是后生,由老天決定,老天證明。我總很別扭,一張口就不知怎么稱呼,你明明比我小,我還得叫你先生,不叫又不行,這個東西很別扭。我七十四了,剛才你們叫我先生,我覺得理所當然。這叫作天之經,地之義。
中國人起名不馬虎,立一個名,名必可言,你既然叫這個名,肯定有理可說。名正則言順,言順則事成。名正不正,跟事的成功失敗有關系。名起的順理了,老百姓聽得順耳,你這個事辦得就順暢。今天的許多麻煩就出在明明名不正,卻強其事必成。諸位都知道,自古以來,最麻煩、最危險的就是說實話。讓我心里感到最別扭的就是有實話不能說。我這一輩子也不圖什么了,就圖個說實話,實話無非古代的事實與原義。
我的“鈄”這個姓非常少,好多人懷疑我們是少數民族,我自己也懷疑自己是不是有少數民族血統。我做人風格往往也不合時宜,易被視作另類,一個另類說起來很危險,現在又變了,好多人標榜另類。另類也有它存在的價值,中外都有人花好多時間去論證,其實是多余,天生萬物非一類嘛。現在很多另類不是天生,而是文化孵生出來,反道德、反公眾意愿,都能成名。 “我是流氓我怕誰”的那位,出了大名,許多粉絲跟著起哄,就是靠玩怪招、玩另類出名。
任何社會人心里面都有些怪癖,但是一個健康社會不讓反常破壞正常,因為正常代表大多數。不圖有權能壓人,不想有錢去奴役別人,也不想玩怪招出風頭,斷了名權利念頭,只愿過平安日子,正經人生,衣食住行無憂,老人安樂,小的無憂,家庭親睦,朋友忠信,在平常的人生里面得到一種充實自足,自在欣慰,人與人有互相的關切、溫暖,碰到麻煩有個避風港,有個支撐,哪怕整個社會不理解你,有人理解你,在外頭受了傷,回來有人安慰你,有人愛撫你,讓你恢復如常。古今人世大多數人,要的只是這么點東西而已。這一民情基礎,就是中國這個國家、中華這個民族取名“中”字的最真根源。
“舉世只有我們這個民族用道德命名”
世界上民族、種族最復雜的是我們中國,而且來頭都很長遠,地理、風俗、習慣、信仰、脾氣兒都不同。你那么大一個國土,從古到今,人口都是最多,差別最大,你要把它弄成一個民族可不容易,弄成一個權力更不容易。要把中國人心捏攏,那沒有大智大德的本事不行的。其他民族靠血緣取名,只有我們這個民族不是用血緣立名,而是用道德感召,這個道德旗號叫“中華”。《說文》:“中,正也。”《說文通訓定聲》:“開花謂之華。”《國語·魯語上》:“以德榮為國華。”今天的“道德”二字,古人各有含義:“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孔子家語》)有德缺德用道作準繩,有道無道以辦事中與偏、正與邪為檢驗。這是唯一正確標準,別無任何主義,人人易知,永遠可行,和美如花之綻放,是為“中華”。
為什么獨貴“中”?因為有東南西北上下左右存在,才出來一個中。地沒有東南西北、人無上下左右就用不到中。古人說實話辦實事,起一個中,就承認有左右上下、東南西北。中是根本原則,立足多數,各種異端總是少數。多數人統一了,多數人心穩定了,多數人堅持這個辦法了,這個社會就能穩定。孔子說:“政者,正也。”中即是正。為什么不用別的如知識高低、體力強弱,權力大小、財富厚薄為準?這些都是后世其他民族證明自己是全民族拔尖、有權統治的依據,而中國全不用。是中國人不分是非優劣么?不,中國人是非善惡、能力優劣分得最清楚,最細致,但是不用。統一天下的辦法,只宜適應中人,不宜強人。先王首先肯定人都是天地所生,不管貴賤、貧富、智愚、力氣大小,都是天地所生。有天才有地,有天地才有萬物,有萬物最后出來最精華的一物叫作人。人比萬物有什么高貴處?禽獸只知爭奪個體食色,獨人知求合群相處之道,《易·說卦》:“立人之道,曰仁和義”。天賦與人類社會的道路,是以仁心待同類,合宜去辦事,才配“人之貴”,弱肉強食是動物性,非人道。
中國歷史上真正好的時期,兩個階段,一個是周代,當時天下散居二千來個氏族,姬周一姓掌了八百年的權才亡于秦,你說文王周公本事大不大,哪個國家有過。美國從建國到現在只有兩百多年,不見得是人類終極,在中國面前吹,太早了。周天下即使衰落后,各種學說林立,由天下人自己去選擇,所謂百家爭鳴。一個是儒家,一個是墨家,“儒墨天下之顯學也”,可見這兩家得人心。周天下,能夠讓天下絕大多數人都衣食無憂,《詩經》十五國風,有歡唱勞動愛情的,有罵權貴的,就是沒有窮得活不下去的(漢代生產力大發展,《漢樂府》民歌才大唱饑餓)。周禮靠什么?就是“中”。次則唐代,人盡其才,讀唐詩就有數。
我們學傳統要會比較,有法家的傳統,有儒家的傳統,你不加分析,不以民為本,只記些歷史知識等于白學。歷史上什么人沒有,什么怪招沒玩過,學外國也一樣。所以要講這個中,人身哪個地方為中?中在心。上下左右各器官各需求,只能以心為中。心會,器官不會思考。什么對自己有利,什么對自己有害,什么利己又利人,什么會引起嚴重后果,只有用心才知道。外國講神性獸性,中國人講人的本質,著重辨人心。心會思考分辨,能分善惡,不必上帝。什么叫善惡?利人就是善,害人就是惡。善惡起于心。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你要確立這個中,上下左右都照顧到了,才能得天下。古人言“足寒傷心”,腳是最低、最賤、最累,就像平頭老百姓,他們所受的饑寒,要傷到心臟,全身致病,中醫都懂。天下老百姓最苦的又是鰥寡孤獨殘疾,連親人都沒有,天子一上臺,最先要做的就是慰問鰥寡孤獨殘疾這些人,照顧他們的生活,尊重弱勢人格,帶動天下風氣。哪怕你做秀,先做這個秀。這是我們圣人、先王一個源遠流長的大傳統,人要效法天,天是貧賤不欺、富貴不媚的。
“人是宇宙陰陽剛柔完美結合的一種高貴動物”
人比萬物都豐富,“天地之生人為貴”,《孝經》里面開宗明義的這句話,含義最廣、道理最真。所以天下萬事,只能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有極強針對性的,一排除以權為本,二排除以錢為本,當然亦非以神為本、主義為本等等。把天下絕大多數民眾的禍福擺在第一位,這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的強大傳統。天地生了人類同時賦予他最高貴的本性,又無償提供給活命需要的一切資源,那么你們人類能不能搞好和睦,就是你們人類自己的責任。“天人合一”是夢囈,與人為敵必傷天害理,“法天保民”才是中華傳統。
但人是什么?文化爭論一深下去,就會碰到這道題。百年來傳得最廣的是國外定義:“人是政治動物”“上帝造人背叛上帝的原罪”“經濟動物”“半神半獸”等等。對人的不同看法,決定了這個社會價值標準的不同。價值標準不同,那么治理國家的方法、所走道路就不同。中國古人在考慮統一天下、治理天下之先,已探索了兩千年“人是什么”的問題。孔子作了出色總結:“故人者天地之心也(天道,要靠人思而知、說而明),五行之端也(人身是各種物質精華的巧妙聚合),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禮運》)天地精華所聚之生命,又得最有味的食物而養,練就能辨別聲音意義的聰明,渾身有說不出的美妙的色澤。天地間人不貴孰貴?生為同類,不愛人又愛誰?天子保民而外,還有更神圣的職責嗎?這就是孔子全部學說的基石,舉世獨創的人本、人道、人文!西方,基督教之前有所謂古希臘,古希臘之前有所謂埃及,埃及之前有兩河,兩河之前不知道了。這些文化就是西方文化的源頭。在那之前,西方沒東西。后代窮盡變化,老根沒變。中國古人講,你人再高,不能高到天上頭去,還是在天下,哪怕圣人帝王,最大不過天子(洪秀全始自稱天父),得聽天的。憑什么?沒天有你么!就那么簡單。我生你出來,你本事再大,用到管好你自己的事上,別來欺天和天民。沒我就沒你這個生命,哪來你的本事。
民以食為天,《管子》又說“天子以民為天”。是民養活了你這個文明。侯寶林先生到死常說一句話:“觀眾是我們的衣食父母”,這是老藝人的藝德,不是儒家,不是背孔孟,全民族都懂民為本,久已普遍深入人心。民本要有個國君干什么?君是什么?最早的定義,“君者,群也”,好比一大群羊,都在吃草、喝水,草啃光了,水喝完了,要轉移個地方,有帶頭羊,經驗多,領找新地方去,或者小羊貪玩,它過去領回來,找水找草,找生活出路,這頭羊就是君。有這頭羊,老幼不棄,都合群了。萬一有狼來,就能抵抗。
我們人也是群居,群不能沒有頭。天地萬物,論個體存活,數人最沒用。鳥獸都比我們強,動物有層毛,飛禽有層羽,我們則是裸蟲。裸蟲三百種,人不過其一。但人有本事稱雄地球,全靠能群。其中德高才大的當了君。眾人為自己,他能謀利群。當然,他得有經驗,體力也強,這個家伙就是君。大家推它,是出于我們自身每一條生命的需要。人群注定只能互相幫助、互相依存,取長補短,和才有美。
頭羊和羊群混在一起還好辦,你那個國君跟百姓認都不認識,這就要從群中找賢才作幫手了。天下不會有全知全能的個人,老百姓所有的本事他都會,中國人很清醒,連全能上帝、萬能主義都不信,外國人一直相信那個上帝萬能。我們就相信頭上一個天,腳下有土地,但也還有問題,它把你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的全部資源都給你備好了,把你們生下來,你們之間再怎么管理?天沒有說話。這要你們人自己群策群力去琢磨了,這就是天和人之間的合作分工問題。人是萬物之靈,它有智慧。我們中國先人幾千年琢磨出來的內核,就是《易經》和《易傳》里面講的東西,《易經》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了不起的經典,它能把天、地、人類和萬物打通一起,找出最恒久的規律來,那真是所謂的宏觀,沒法再宏大了。
天道由兩種相異而相成的因素形成,一是陰,一是陽,“一陰一陽謂之道”。這種分合法也只有中國人有。天,它不亂套。亂套,那是人給搞亂了。陰陽怎么分呢?很簡單。太陽是陽精,月亮就是陰精。太,至極。地上萬物,分剛柔兩類。天和地,一個至高,一個至卑,地位懸殊至大。地位又不好變的,是不是得出絕對統治結論?不,相反。上下合作得極好,靠什么?相交媾通。天把能量、陽光雨露往下灑,地接受了天的光線、溫度。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天地二氣在半空中氤氳交錯起來,就化生萬物。萬物最奇妙的東西在于一生二,二生三,“三”是中和之道,通過她才生萬物。人的一體亦有陰陽,男主陽女主陰,其實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二性相反而能和,內在的神秘就在這里。獨陰無陽,獨陽無陰,皆不能生物,更不是道。陰陽性質相反不必對立斗爭,而互相吸引;天尊地卑不必奪權推翻,而可溝通,生生不已。這是天地賜給中華先哲的偉大啟示!《易》是群經之首,指引祖國從貴役賤、富虐貧、智詐愚的惡政邪說中回歸中和大道,使國史在三千年中總體德居世界全面文明之先,無愧中華之榮名。
“順民心靠多數守正常,
就能持續穩定,唯中能和”
前些年我有句話,啟蒙者之蒙誰來啟呢?人吹古希臘行民主制,它也確實有,那只是對雅典城內三萬居民而言。它的雕塑、繪畫、詩歌、戲劇非常發達。玩專業玩長了,就玩出精品,后人一看不得了。但是希臘全部學問里面討論的人,不包括城外三十幾萬的奴隸。城里民主,城外奴隸,這希臘是奴隸制基礎上的城邦公民社會。他們的民主派繼承奴隸主貴族的偏見,把奴隸不當人,自古而然。中世紀的農奴制、近代的雇傭制,遺風不絕。凡中國,自古黑暗;凡歐美,自古光明。“兩個凡是”皆彌天大謊,說者是誣,傳者則愚。
孔子有句著名的話,“過猶不及”。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對金錢拜物教,早在漢末就有位另類思想家王符,在《潛夫論》中有一句入木三分的論斷:“富生于貧,貧生于富”,大眾不貧,少數人富從何來?為富不仁,孔子最不能容忍。《資本論》有很大篇幅論證資本來到人間,這是馬克思根據大英博物館的調查數據所得。資本的每一個毛孔都充滿了血腥,馬克思解決的辦法是災難,但論證資本積累的過程是鐵的事實。中國貧富對立的出路,不能再在西方無產專政或私富神圣之間丟圈子,東風西風都不中。中國問題得靠我們自己睜眼看事實,聽民聲;如果我們自己不反省、不努力,那就沒有和的出路了。重民心,重多數,重正常,民心多數正常,就能持續,穩定,就能和。
關于孔子的定位,算個什么人?1974年的標準說法是“復辟狂、大惡霸、偽君子”(北大哲學系《論語批注》前言)現在說教育家,世上教育家多了。《論語》的內容主要是教國君順民以治民的。天下無道,君卿無德,我來教你。權貴只知老百姓最軟弱易欺,不知一旦忍無可忍,也是最可怕、最巨大的力量。君要保位就得保民,這就是孔子反復講的。這是教學生?那些學生能夠當國君?孔子再烏托邦也不會烏托邦到那個地步。他自己說是“哲人”,是教國君如何處理好君和群的關系,你不要偏富民一邊,也不要你偏貧民,不要認為有權就有一切,我也不鼓動賤民起來推翻你。我教你個中道,對你對老百姓都有利。治民先知民:“撫我則后,虐我則仇。”(《逸周書》)國君無論你叫總統、女皇、天皇,你愛護我,承認是我的頭兒,你虐待我,就是我的仇敵。人與人同理,你對我有德,我就報德。你對我有冤,我就報冤。你怎么對我,我就怎么對你。這就是直道。直然后有正義,可能和,和是因為各自不同才要和,五味調和,五音相和,五色相宣,各色搭配得正好,才有繪畫的美。五者之和當然有主次先后,所謂矛盾主要方面,強者為主,富能幫助貧,貴能尊重賤,位高能禮賢下士,貧賤自然愿和。《易》說的“損上益下”,《老子》損有余補不足的“天之道”,也是這意思。
“人之道,敬愛而已;
弗敬不正,弗愛不親”
民之本性,古諺早已揭明:“獸惡其網,民惡其上。”野獸都討厭它頭上罩著個網,老百姓都討厭當官騎在頭上。治民先得理解民。西方謂“政治是必要之惡”,作惡似政治特權。孔子則曰:“政者,正也”。孔子治國平天下,講的是正治,民服正不服邪。正道高于政權,所以“當其為師,天子不得而臣。”我給你傳道,天子也得跪著聽。你一旦不懂事,就害萬民,違天道愛民了。孟子與齊宣王談道,你看看他那個自信風采,“說大人則藐之”,教訓大人物,你要藐視他,勿視其巍巍然。
真貨不怕比,我一直主張儒法對比著學,只反感誣儒吹法。法家自信能以邪惡畏服民眾,很值得聽。尤其可貴的是敢說實話,全世界的政治家最敢說實話的就是秦國法家,舉世最毒的也是法家。大師有《商君書》:民眾,則智可以勝之;民智,則法可以勝之。欲勝敵國,先勝國民。民強則君弱,君強則民弱,明君務在弱民。法家把政治全部撕開,亮明底牌了。以善民治奸民,則不治;以奸治善,則必治。不在你的法律條款如何,而是你用法的手段要厲害。儒家仁義禮智忠信貞廉等不全部消滅,法家權威不立。孔孟不講公私,而講推己及人。法家大講公私,立國君是為公,親友感情全是為我之私,孝要孝君。法家不準父子私孝,而提得全國死君的公孝,孝與忠君一回事,從無是言,法家就敢這么用,說絕也干絕。
現在理念滿天飛,紛爭蜂起,別都去理會,要抓住中國的當務之急是什么?孔子教人:“君子務本,本立則道生。”本是什么?植物無數根須湊攏的根樁,營養聚集于本,才長出干,干才分枝,枝才抽葉,才有花有果。根本抓住了,文化紛爭的實質大明,立身有本后,中今中外各家都可以有棄有承。
中國是全世界講人文人道最古最真之邦。人文初祖是伏羲,他最初明白人和動物是性質兩樣的,從此發明婚姻禮,古時通常男人為獵,女人采集,二人在野地相遇,男獻儷皮(兩張鹿皮)表敬慕之情,女心感動而委身,肌膚相親了。從此男乘昏而來,女因男而往,獻禮求愛,結為夫婦被推廣,就叫“昏因禮”,把敬愛二重意思推行到人與人的其他關系上,逐漸產生“禮儀三千,禮經三石”。兩個女字旁都是后來加上的。知道異性有別,別所以相敬,敬得到愛,別達到和,人道于是高于獸道了。定為制度,則是禮了。禮有兩點要義,一是敬,個體不同,有別,有別不欺負,知尊重是人。對別有兩條路,其一對立斗爭,我們中國講尊重。上者、強者、富者先尊重下者、弱者、貧者。敬換得愛,得親。二是愛,敬是方式,和是目的。孔子在此基礎上指出:為政以愛人為大,行愛敬而已:“(君)不敬弗正(政),弗愛(民)不親。”(《禮記·哀公問》)今年我們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最值得紀念的是孫中山先生的建國方略,特別要注意他的民生、民權主義,果能實行,貧富貴賤兩大人類矛盾都可趨中致和,為人類開辟現代中和的光明大道!
孔子之道能不能實現,沒人知道。孔子有一次困于陳、蔡之間,問他那些學生,為什么我會落到這個地步,其他弟子都說夫子你的道太高,應該降低些,適合國君接受。惟獨顏回兩樣,“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夫道之不修,是吾丑(恥)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講得真好,不愧為孔子的入室高足。古今中外,萬種言說,真正能寬我心、勉我進的,還是顏回這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