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當下,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家長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希望孩子能具備較強的競爭力。教師作為教育工作者,首當其沖,承擔著家長的期望,肩負著教育的重任,壓力也越來越大。在高壓的狀況下,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顯,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
近日,北京朝陽區教委對該區30所中小學、幼兒園的1253名教職員工進行了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6成的教師心理健康狀態不佳。66.16%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其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最令人擔憂。
備課、上課、批改作業、管理學生……被喻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人民教師似乎已習慣了這種生活節奏,但由于如今獨生子女家長們對升學率特別關注,加上評價機制帶來的壓力,不少教師都感覺自己時常有種身心俱疲之感。有關調查更是表明,半數以上的教師都存在心理問題。
某心理咨詢專家認為,有三方面的因素影響著教師心理健康:一是教學壓力,家長們越來越看重孩子的成績,而現行政策又不允許老師給孩子們加班加點地補課,讓老師倍感壓力。第二,學生越來越難管,發現孩子出現問題,也不知道該怎么管。現在的孩子打不得罵不得,稍有差池,就會引來麻煩。第三,在學校管慣了孩子的老師,回到家中面對自己的孩子卻不知道如何教育。有的老師在學校里整天和孩子打交道,忙著教育管理,回到家中筋疲力盡,沒有心思照顧自己的孩子。還有的老師會不自覺地用班級里優秀孩子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孩子,時間久了,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讓作為家長的老師有失落感。
綜合各種因素,教師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威脅,教師心理健康不僅和教師本人的健康息息相關,還影響著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和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因此,社會各界對于如何緩解這一現象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金師附小校長徐錦生認為,教師的心理是否穩定、是否積極樂觀向上,直接影響教學工作水平和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教師要學會自我調整,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要處理好與學生、家長、同事、學校的關系。同時,教育行政部門要拓寬教師心理訴求的緩解機制。
市政協委員何春花認為,中小學教師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十分復雜,有社會和家長對子女過度期望而對教師造成的心理壓力,也有教育內部管理機制改革對教師帶來的壓力等。關注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是推進素質教育,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前提。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改變評價機制,盡快把心理健康培訓納入教師繼續教育中去,幫助教師改進教學行為。
教師肩負的是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神圣職責,教師扮演的是為人師表的重要角色,教師的心理健康對學生的發展必將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展望未來,如果社會、學校、教師都來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那么我們的教育事業一定會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