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明兩年,中國的省、市、縣、鄉四級黨委自下而上進行換屆。在已經展開換屆的部分地區中,鄉鎮黨委領導班子公推直選、公推票決、縣級黨代會常任制等一系列試驗性改革,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中共擴大黨內民主的探索正在有序推進。
“通過各種途徑把黨內選舉制度和和黨代會常任制"做實",讓黨內民主建設像過河卒子那樣,只能前進不許后退,就會不斷調動黨員積極性,激發全黨活力。”中共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教授蔡霞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的執政黨在各地進行的黨內民主試驗,體現的是一種漸進式改革的思路。
在鄉鎮黨委換屆中通過公推直選方式選出委員和書記、副書記,是近10年來中共擴大黨內民主的新嘗試。2001年,四川省平昌縣第一個“吃螃蟹”,進行公推直選鄉鎮黨委領導班子試點。10年后的今天,公推直選已成為中國基層民主建設的一大亮點。
在本次換屆選舉中,河北全省187.6萬名鄉鎮和農村黨員參與推薦黨代表提名,參與率達到93.8%。山西朔州市、遼寧遼中縣采取黨員推薦、群眾推薦、組織推薦等相結合方式產生黨代表人選。吉林在鄉鎮換屆工作試點中,采取“張貼公告、調研介紹、亮相陳詞”的辦法介紹候選人。
江蘇省的民主實踐則更進一步。無錫、南通和宿遷等三個市的市委書記,由公推票決產生,他們三人是全國首次通過公推票決產生的省轄市市委書記。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李良棟說,中共十七大報告提出,“改革黨內選舉制度,改進候選人提名制度和選舉方式”,“推廣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由黨員和群眾公開推薦與上級黨組織推薦相結合的辦法”。這些新的提法為黨內民主的有序發展提供了“路線圖”和“指南針”。
改革開放以來,中共一直在進行擴大黨內民主的實踐探索。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規定,“選舉應實行候選人多于應選人的差額選舉辦法。”中共十三大第一次實行中央委員、中央候補委員、中紀委委員的差額選舉。隨后,《中國共產黨地方組織選舉工作條例》等一系列文件頒發。諸多制度建設,使黨內民主循序漸進發展,推進黨內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
蔡霞指出,歷史的經驗教訓表明,發展黨內民主,事關黨的生存和發展,事關黨和國家政治全局,也事關中國前途命運。黨內民主建設,讓黨的干部實現“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的統一,以制度性安排理順權力的授受關系。
除了選舉制度改革,黨代會常任制試點、黨委常委會定期向全委會報告工作、黨務公開等制度建設,都是中共擴大黨內民主的積極嘗試。李良棟表示,經過多年來的實踐檢驗,中共黨內民主建設的成果逐步體現其價值,在尊重黨員主體地位、調動黨員參與黨內事務的積極性、加強黨內監督、保證權力正確運行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為黨的健康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
中共十七大報告提出,“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以增進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李良棟說,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的執政黨,其黨內民主程度高低、實現的好壞,直接影響整個國家的民主進程。中共在新的歷史時期,要找出一種把堅持黨的領導和發揚人民民主有機結合起來的新的執政方式、執政體制。
蔡霞表示,中共探索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的互動,目前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還存在著一些難點。這就要求中共進一步打開眼界,順應政治文明進步潮流,深入研究民主政治的規律,拓寬推進民主政治的思想空間和實踐探索空間。中新社記者周兆軍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