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已有135年歷史
說起“老字號”,總能喚起不少人塵封在心底的美好記憶。一次采訪偶然得知,白龍橋鎮就有一家“浙江老字號”,我慕名前往。在王路蕩村,找到了這家現在名為“公盛食品釀造有限公司”的老字號。一打聽,公司負責人徐利民還是婺城區政協委員,平時,他就非常熱衷于老字號的保護工作。
據了解,公盛食品釀造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初創于清光緒二年(1876年)的公盛醬園。祖籍紹興的創辦人陳寶慶于1875年來到金華置業,并選擇商業繁榮的西市街作為生產醬油的基地,前店后廠。抗日戰爭前是公盛醬園的鼎盛時期,建立了一個有300多只醬缸的醬園。雖然經歷過抗日戰爭、社會主義改造等歷史時期,后來,公盛醬園還由私營并入了公私合營,不過,“公盛”這一品牌依然沿用并且保持著“響當當”的名聲。“以前每逢春節,買醬油的顧客有的從幾十里外趕來,排成長龍,那場面可壯觀了。”徐利民告訴記者,“公盛”這個老品牌,在很多老金華市民心中有很高的美譽度。的確,記者的婆婆一聽說“公盛醬油”,就回憶起以前排隊買醬油的情景。
1993年開始,徐利民和哥哥一起做醬色生意,跟省內的很多醬油廠都建立了業務關系。“2004年,浙江尖峰集團公盛醬油廠改制,因為生意關系,我對醬油的生產技術非常熟悉,加上我們小時侯就吃過公盛醬油,所以花了70多萬元買下了設備和商標。”徐利民介紹,2005年6月新廠搬遷完畢,廠區全部采用安全衛生的不銹鋼設備,綜合設計能力可實現年產釀造醬油5000噸。而且,全部都按傳統工藝,純釀式制造,天然曬制,絕不添加任何不允許的食品添加劑。“不過醬油的利潤很薄,我們也沒有什么廣告宣傳,主要客戶群就是老金華市民。”
既然利潤很薄,為什么不改行呢?徐利民向記者道出他的心思,“老字號有鮮明的傳統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公盛’這一品牌能保存到今天真得很不容易,如果有機會評‘中華老字號’,我相信‘公盛’當之無愧。而且我很想通過現代企業管理方式來把它發揚光大,把這一‘老字號’做大做強。”徐利民告訴記者,他一直在努力。下一步,還準備在金華市區開個門市部,并生產銷售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劑的醬油,狠抓品質,突出特色。
據了解,目前除了公盛醬油外,徐利民還生產公盛醋等系列產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還非常關注金華酒的搶救和保護,在今年的婺城區“兩會”上,也上交了這方面的提案,并于近段時間注冊成立了“婺洲酒廠”,申領了生產許可證。“‘金華酒釀造技藝’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后,再次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雖然我不喝酒,但我也非常關注金華酒這一‘老字號’,我希望能為金華酒的浴火重生做點貢獻。”說到“老字號”今后該如何保護,徐利民表示,這并不是靠一個部門、一個協會或者一個企業的努力就能完成的,需要全社會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