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八婺的民間戲曲歷史悠久,源遠(yuǎn)流長,早在元末金華就出了個名聞江南的女演員芙蓉秀。她善唱尤能雜戲、曲和小令,劇。據(jù)夏庭芝的《青樓集》記載:“龍樓景,丹墀秀,皆金門高之女也,俱有姿色,專工南戲。龍則梁塵暗籟,丹則麗珠宛轉(zhuǎn)。又有芙蓉秀者,婺州人,戲曲小令,不在二美之下,且能雜劇,尤為出類拔萃云。”可見當(dāng)時擁有龍樓景、丹墀秀等一批專工南戲的優(yōu)秀演員,而芙蓉秀更是個多才多藝、出類拔萃的佼佼者。
《青樓集》的作者夏庭芝,生于元代延祐年間(1316年左右),此集成書于元至正乙末(1355)年,至正甲辰(1364)年,由劇作家朱經(jīng)作序。以此推測,芙蓉秀的戲曲活動及盛名時期當(dāng)在十四世紀(jì)的三十、四十、五十年代左右。芙蓉秀等南戲的名演員,當(dāng)是婺州戲曲活動的先聲者。
夏庭芝,江蘇華亭(松江縣西)人,曾隱居泗涇(松江縣東北)。書中提到戲曲活動的地區(qū)甚為廣泛,計地名有京師、山東、江西、湖廣、湘、江、淮、浙、金陵、無錫、湖州、松江、維揚等。“芙蓉秀”條雖未述及她的獻(xiàn)藝地點,但鑒之《青樓集》中所載:京師、山東諸地優(yōu)伶多工雜劇、歌舞、彈唱、“專工南戲”。該南戲,自浙南溫州的戲文,即溫州雜劇或永嘉雜劇。看來芙蓉秀的聲名之地當(dāng)在江、淮、浙等江南地區(qū)。
芙蓉秀,是藝名,真實姓名無從考知。至于何以美稱“芙蓉秀”?一是離金華縣北十五華里有芙蓉峰,“孤峰獨秀,狀若芙蓉”(《浙江通志》),并與相連的赤松山等古稱金華山(明代將婺州改為金華),金華者,金花也,因此芙蓉峰成了象征金華的代表山。芙蓉秀也就成了文人筆下金華(婺州)名伶的代表人物。明代吳國琦有詩詠金華云:“東峰連洞府,兩水護孤城,更有一山秀,朝朝與送迎”(《金華詩錄外集》)。很明顯,這“一山秀”指的就是“芙蓉峰”,也即比喻芙蓉秀的色藝之突出、秀美也。
其二,可看出當(dāng)時的演藝界,好將“秀”字作為某地、某人色藝超群的一種艷稱和譽稱。如芙蓉秀、大都秀、西夏秀、燕山秀、丹墀秀等等,簡直成為一種時尚。當(dāng)然,這些都屬人們外向的他稱和譽稱,并非藝人自己的自稱。
若從婺劇歷史的角度來考察,既然婺州在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8)就涌現(xiàn)出專工南戲的名伶芙蓉秀,那婺劇的淵源理當(dāng)推溯到元朝末期。比當(dāng)代一般人認(rèn)為婺劇源于明末清初的義烏腔,具有400多年歷史的說法,至少可推前200多年。不知戲曲史家們以為然否?
看婺城新聞,關(guān)注婺城新聞網(wǎng)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