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普通農民,突發奇想地自制出了后驅動拖拉機、挖掘機、電動叉車、剪叉式電動汽車升降平臺。他樂此不疲地設計圖紙,改制零部件,直到自制成功,被人們譽為——
湯溪農民“機械王”范柏華

農民范柏華繼成功自制出后驅動拖拉機、挖掘機、電動叉車后,又成功自制出了實用、新型的剪叉式電動汽車升降平臺,并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專利,這讓三鄉五鄰的村民們吃驚不小。由此,他成了當地引人注目的新聞人物。
日前,我們慕名來到婺城區湯溪鎮厚大村,找到了范柏華。在他家里,我們聽他滔滔不絕地講述玩“機”的經歷;在庭院里,范柏華興奮地展示了剛自制出來的新型剪叉式電動汽車升降平臺……
20年前,成功改裝后驅動拖拉機
現年53歲的范柏華,其貌不揚,卻是一個神氣十足、風趣幽默的漢子。他的臉,黑得發亮,可他卻說,這不叫亮,跟生銹了的鐵一個樣。我們夸他聰明能干,他又自喻,吵鬼愛玩。是的,范柏華少兒時代貪玩,長大后更是好“玩”,玩“機”。于是,他“玩”出了令人嘖嘖稱道的“機械王”。
范柏華說,他小時候不肯讀書。上學的時候,早上把書包藏在田野的稻草堆里或雜草叢中,放學時分,取出書包等在路口與同學們一起回家。“那你一天到晚做什么呢?”我們“呵呵”地問。他說,滿田滿畈翻跟斗,地頭路頭追小狗,爬樹抓鳥下水捉魚鰍,每次考試喔喔喔(他把“零”讀成漢語拼音的“O”)。
初中畢業后,范柏華種過地,當過礦工,又先后辦過建材廠、棒冰廠。厚大村是一個擁有3000人口的大鄉村,范柏華看到每天來來往往的自行車穿梭于他的眼前,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他便在村口擺起了自行車修理攤。兩年后,他又購置了設備,著手修理手扶拖拉機,并摸索出了一整套拖拉機的維修技術,得到了廣大拖拉機手的一致認可。
有一天,范柏華修理攤前停了一輛吉普車,他趴下身爬到車底下看究竟,終于看出了門道:吉普車時速快,行駛穩,原來就是后驅動裝置的緣故。而手扶拖拉機則是前輪驅動,所以它力小,時速慢、行駛不穩,轉彎時還易發事故,安全隱患大。范柏華這就有了改裝后驅動拖拉機的動機了。
1991年,范柏華從龍游縣一舊車收購站買回了一臺上海牌轎車上的變速箱。回家后,一輛以手扶拖拉機為基礎的后驅動農用拖拉機在他的手上很快誕生了。在當時還沒有后驅動“小方拖”的年月,范柏華這一創舉,比市場上供應的“小方拖”提早了3年,轟動了湯溪及其周邊鄉鎮的所有拖拉機手。“只要我的車一上路,眾人的眼球就馬上飄過來。”范柏華回憶起往事,一臉興奮與自豪。
6萬元,制成三組驅動輪挖掘機
2005年2月,在湯溪鎮野鴨塘村的農田整改工地上,范柏華駛進了一輛自制鏟車,再次引起轟動。
這輛鏟車,范柏華投入1萬多元資金,歷時3個月時間,又經過幾天的試驗表明,該鏟車為拖拉機裝泥土作業,效果是不錯的。“但由于鏟車重量太輕,25匹馬力的動力也太小,因此用于深層泥的鏟土,鏟車的尾部就會高高翹起,使不出力。”范柏華說。這之前,他還自制了一輛挖掘機。
那是2001年下半年,范柏華在某工地上,看到一輛小挖掘機工作一小時獲報酬200多元,挖掘機所產生的非凡的經濟效益,使他對挖掘機發生了濃厚的興趣。范柏華不斷地搖著頭,說:“當時購買一輛小挖掘機需要30多萬元錢,我是無論如何買不起的。”他說,當時湯溪鎮境內沒有一輛挖掘機,而施工單位需要挖掘機時,都必須從外地雇進。
由此,范柏華有了一個大膽的夢想:自制挖掘機。
2004年8月,范柏華開始付諸行動,畫設計圖,制作零部件,經過兩個月沒日沒夜地工作,一輛投入3萬元、25匹馬力的挖掘機自制完工。他興奮地開著挖掘機下到溪灘里進行操作試驗。其功效他非常滿意,但爬坡、過水溝、下爛泥地等功能完全不行。原來,挖掘機是履帶式裝置行駛的,為節省資金,范柏華采用4輪式裝置替代履帶式。
鏟車和挖掘機的實地操作,達不到應有的性能,沒有理想的功效,這使范柏華從中找到了諸多原因和各種結癥。于是,他把鏟車、挖掘機全部拆了。
“他很聰明,什么東西看一眼,就能看出門道。”村民們這樣評論范柏華。
范柏華自從產生自制挖掘機的那一刻,到經歷失敗的挫折,沒有放棄對成功的追求。然而,范柏華的家庭條件并不好,兒子正在讀書,他一年到頭把精力和時間都用在自制機械上,不僅沒有收入,而且還欠下了債,要繼續研制,缺少資金首先是個問題。
2005年5月,范柏華新添置了1萬多元錢的工具,準備慢慢地借回錢繼續制造。當妻子范向花把打工掙回的錢全給了他時,范柏華對自制挖掘機的欲望更加強烈了,并馬上出臺了制造方案:仍然實行輪胎替代履帶,駛上道路不使路面受損;采用3組輪胎全部驅動裝置;動力采用28匹馬力柴油機裝配;零部件全部按標準件規格制造、安裝;操作旋轉度規格180o。
范柏華完成設計圖后,開始了艱難的零部件制造和采購。他沒有齊全的工具設備,有時為了一道看似簡單卻很繁瑣的工序,他要跑十幾家機械車間,才得以完成。范柏華說,對每一道工序,他都認真、仔細去做,不敢掉以輕心,若萬一有個差錯,損失的就是錢。范柏華常常是有了錢,就開工;沒有了錢,就琢磨著借錢之路。為了錢,他甚至把家里一臺惟一值錢的電冰箱也變賣了。
闖過道道難關后,9月底,這輛投入5.6萬元,重3噸的挖掘機,在范柏華的手上橫空出世。他說:“經過實地操作表明,它完全具備了爬坡、過水坑、下爛泥地等的功能,與生產廠家出產的相比,其作業功效達到70%以上。”從此,范柏華被人譽為“機械王”。
動真格,自制電動汽車升降平臺
出了名的范柏華,與他人合作創辦了一家機械廠。由于缺少資金,機械廠辦了5個月就關閉了。范柏華常常把自制的挖掘機與工地上的混泥土拌料機聯系一起,發揮想象,“若是把挖掘機與拌料機有機結合,它們不就成了自動拌料機嗎!”。范柏華終于有了自制自動拌料機的念頭。他東借西拼湊了2萬多元錢,把一臺自動拌料機制成了。由于多功能供油系統采用其他零部件代替,在操作中起不到理想效果,自動拌料機最終因缺少資金未完善而半途流產。
范柏華終于明白,聰明的才智發揮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前些年,他看到種植、養殖、加工等場地開始使用鋼棚進行生產。于是,范柏華于2007年走上了鋼結構鋼棚制作業。由于他搭建的鋼棚美觀、扎實,收費合理,獲得了湯溪周邊鄉鎮及瑯琊、白龍橋、龍游等地種養、加工戶及店鋪的青睞。
“我是一個有米就燒飯的人。”范柏華掏出了心里話。掙到一些錢的他,又想到了機械制作。今年3月,范柏華投入1萬多元資金自制了一臺四輪電動叉車。這臺電動叉車制作成本低,使用方便,操作靈活,一次充電可工作5小時,每次最重可提載0.75噸,提載高度達到2米。
靈感的產生就在一瞬之間。就在范柏華自制成電動叉車時,他突然想到人們目前使用的現有剪叉式升降平臺。這種剪叉式升降平臺,沒有自身移動功能,在短距離內需要人工拉動,而移動距離長,則需用機動車拉動或運載,所以在使用中十分不便,影響了升降平臺的工作效率。而另一種有自身移動功能的剪叉式升降平臺,安裝在汽車底盤或履帶上,但結構復雜,造價高,運載費用也高。
范柏華帶我們走進寬闊的庭院,見到了他自制的剪叉式電動汽車升降平臺。
這輛剪叉式電動汽車升降平臺,屬于升降平臺技術領域。其特征在于升降平臺X形剪叉臂的底部即為電動汽車底盤,油泵、電子閥、油箱、油泵電機、蓄電池均安裝在電動汽車底盤上;電動汽車底盤上還裝有駕駛裝置、汽車前輪軸、汽車前后輪、汽車后橋及后軸、汽車萬向節、傳動軸、汽車行走電機、向電機供電的蓄電瓶、車燈;汽車行走電機的軸與汽車萬向節聯接,汽車萬向節與傳動軸聯接,傳動軸與汽車后橋及后軸聯接;向油泵電機供電的蓄電瓶與向汽車行走電機供電的蓄電瓶組成一體。
范柏華介紹完后,請來了一位幫手。我們看到,他把安裝在電動汽車底盤上的四只地面撐腳伸出后撐住地面,將電動汽車升降平臺整個從地面上撐起。那位幫手爬進了升降平臺,升降平臺徐徐升向6米高處……
范柏華自制的這臺新型、環保、實用的剪叉式電動汽車升降平臺,剪叉式升降平臺不但有自身移動行走功能,大幅度提高它的利用率,而且結構簡單,造價低,運載費用省,運載中不會產生廢氣,使用范圍涉及外墻粉刷,鋼棚搭建,廣告牌、路燈安裝等高空作業。
范柏華最后坦言:“我自制了后驅動拖拉機、挖掘機、電動叉車,純粹是興趣加愛好,那是我的‘玩具’,這次自制剪叉式電動汽車升降平臺,我是動真格的了。”為此,他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進行了申請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