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個合作社,說白了就是只試驗小白鼠,給農戶們起示范作用,告訴農戶一旦果蔬滯銷了怎么辦,貨源少了怎么辦,價格上不去怎么辦,協調疏通,說服農戶轉變觀念。”錦園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翁國軍這樣對記者解釋著合作社的意義。
如今早已走出白龍橋鎮古方村,面向全國發展的錦園果蔬專業合作社是一個將種植大眾化蔬菜、水果的農戶集合起來,農戶們與合作社簽訂意向合同,合作社再把產品包銷出去,實現產銷一條龍的果蔬產業示范基地。合作社擁有核心基地200畝,每個種植單品都有幾十畝的種植面積,五、六年的經營實現了種與銷的對接,最大限度發揮基地示范作用,新品種的研發、無公害農藥效果的評估、除草劑的性質作用等放在基地研究實驗,將最優最好的研究成果推薦給農戶,2009年合作社被評為省級科技示范戶。合作社主要為大型超市、菜市場、監獄等地提供貨源,有采貨員、生產隊長、會計等骨干人員。
“說合作伙伴太商業化,我們與社員之間更像是朋友。”翁國軍說,與社員從陌生人到老朋友,靠的就是誠信,合作社的貨比散戶好賣,價格也比非社員穩定,還能給予社員技術上的支持和幫助,很多散戶都主動找到合作社要求加入,常常說到興頭上就拍板,合同也懶得簽。
與田地打交道的都明白靠天吃飯的道理,種植品種要看天氣、行情和市場,相差三天下種的玉米,就會失去應有的市場競爭力,要膽子大心眼細,能種什么就盡量種,合作社積極拓寬貨源,與外省農戶也簽訂意向合同,種本地種不了的蔬果,現在合作社已有8000多畝的社員種植面積。翁國軍還有一個設想,如果能有一個對種子買賣情況進行信息公布的平臺實現可控市場就好了,種子賣得少了,說明該蔬果種植面積也應相應收縮,農戶們看到數據就知道今年種什么最好賣,農戶們的果蔬種植就能少走很多冤枉路。
但是,也有一部分傳統種植戶接受不了合作社的新思想,翁國軍常常會碰到農戶這樣說,我們種了幾輩子的地,產量還可以,日子也過得去,憑什么要用你的模式呢。翁國軍看著大片大片的閑置土地是說不出的心疼,這也是土地流轉難的問題根源,農戶不肯把地承包給你,也不肯加入合作社,如何從根本上轉變農戶的傳統觀念成了合作社遇到的最大難題。翁國軍說,只要大部分農戶的種植模式改變一下,提高產量、改善效益是絕對的,還能節省硬件設施,提高種植密度,對節能減排也能做貢獻,盡量把模式向國家政策和新技術靠攏,讓農戶們少花力氣多掙錢。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