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普通農家子弟到革命工作隊伍中的一員,從黨的基層干部到地委主要負責同志,從退休的老干部到植樹造林的新干將,是云南省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的人生軌跡。這是有形的生命痕跡,以農村始,以農村終,始終圍繞著楊善洲家鄉的大亮山,始終圍繞著祖國西南邊陲山區的各族群眾。這是無形的精神豐碑,講述了一個共產黨人執著理想信念、致力黨和人民事業的不懈奮斗,鐫刻著一位地方領導干部全心全意服務人民、為廣大群眾謀福祉的非凡業績,張揚出一個志慮忠純、品行高潔的人的光輝境界。這些,凝聚成一個仰之彌高的形象,值得我們對照反省,值得我們學習追尋。
楊善洲畢生篤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他把自己堅定的理想信念,化作了一心一意為黨和人民事業終身奮斗的實踐。他始終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永遠沒有考慮個人的利益。他謝絕按規定把母親和妻兒轉成城鎮戶口,在縣城邊上建了房又賣掉還債,退休之后不享受去省城養老的待遇。他從地委領導崗位上退下來,但退而不休,仍像老農一樣,毅然上山,風餐露宿,披荊斬棘,篳路藍縷,開始了植樹造林的新事業。古人說,治產業則教化不行,而政令不從。他不治家業,拒絕各種符合規定的物質利益,老了又把價值幾億元的林場無償地交給國家,至死也只有聊以棲身的幾間茅屋,真正說得上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黨和人民。仰望楊善洲,我們不禁捫心自問,在理想信念方面同他的差距有多遠,從而進一步加強黨性修養和黨性鍛煉,強化黨的意識、政治意識、宗旨意識、大局意識,更加自覺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努力奮斗。
楊善洲一輩子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古人說,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順民心、厚民生,就需要真抓實干,不能做表面文章,不能搞花架子,努力出實招、辦實事、見實效。“求民疾于一方,分國憂于千里。”楊善洲從20多歲擔任縣領導直至地委書記,始終把自己的根牢牢扎在群眾之中,努力為群眾說實話、辦實事、解難事。他身為一方領導,肩負民生福祉,一年大部分時間奔走鄉間,足跡遍及保山所有縣鄉,深入基層群眾,了解群眾疾苦,問需于民、問計于民。他隨身帶著農具,經常幫助農民插秧收稻,他說:“與群眾一起勞動,了解到的基層情況最真實。”群眾的窮苦,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深深自責。他說:“我們干工作不是做給上級看的,是為了人民群眾的幸福,只要還有貧困和落后,我們就應該一天不安寧。”他積極采取措施,著力改變邊境鄉村的貧困面貌,著力推動群眾脫貧致富。他對群眾懷著一種謙卑和敬重,懷著一種質樸的天然情誼,事事以人民群眾的需要為出發點、落腳點。他為保障民生,曾停建地委大樓工程;對素不相識的人,不辭勞煩施以援手。仰望楊善洲,我們要反躬自省,在堅持群眾觀點、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方面同他的差距有多遠,從而進一步增強貫徹群眾路線的自覺性堅定性,著力增進同群眾的感情、密切同群眾的聯系,著力做宣傳群眾、動員群眾、服務群眾的工作,更好地鞏固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
楊善洲始終艱苦奮斗,展示出奮發向上的頑強意志和不屈精神。逸豫可以亡身,憂勞可以興國。艱苦奮斗是黨領導人民不斷前進、取得勝利的一大法寶。楊善洲來自農民,根在農村,深深懂得干事創業需要艱苦奮斗,改革發展離不開艱苦奮斗,安身立命也在于艱苦奮斗。他下鄉輕車簡從,三個人一輛車,就是一個戰斗小組,直奔田間地頭。到了飯點,老百姓吃啥他吃啥,飯后結賬。“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生命不息,奮斗不止。退休了他本可以安享天年,卻又上山植樹,勞勤四體,不稍停歇。他為節約資金,林場修公路自己搞測量;帶頭撿果核造林,撿騾馬豬糞作林肥。他薄于自給,總是穿洗得發白的灰色中山裝,舍不得抽紙煙就總抽煙斗,卻樂于“散”錢助人,別人養蜂他出錢買蜂箱,農民有困難他出錢幫著買種子肥料。他所居不過茅茨草榻,所服不過練裳布衣,所食不過菜羹糲飯,真正做到了“俯首甘為孺子牛”,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仰望楊善洲,我們要經常想一想,在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方面同他的差距有多遠,從而更好地堅持“兩個務必”的光榮傳統,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始終保持高昂的斗志和飽滿的熱情,努力在本職崗位上爭取優異成績。
——資料來源:2011年4月2日《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