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嘯深山,駝走大漠,魚游江河,鷹擊長空。世間萬物自有屬于自己的天地,生命的玄機是找到自己的位置,從而呈現自己的光彩。——題記我的外公——尉章浩是個老知青。當他說起知青生活,特別說到他在1974年當選為金華縣知青代表,1976年當選為金華市知青代表時,語氣中就會透出一絲驕傲,臉上就會寫滿幸福。
那是1964年金秋10月,年僅十七歲的他響應黨中央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號召,與許多知識青年一樣報名要求下放到農村。來到農村,對一個十七歲有著夢一樣年華的他來說一切都那么新鮮:遠處稻浪翻滾,近處蔬菜碧綠,還時不時襲來陣陣桂花香,畫面賞心悅目,花香沁人心脾。他不由心生感慨,農村的生活多么美好!
他的農村生活從此開始了。
他經歷了勞動的磨練,褪去了身上的稚氣,學會了各種農活,很快就成了一個勞動能手。因此他贏得了村上的一位姑娘(也就是我的外婆)的芳心,在1971年成了親。也因為他的出色表現,被推選為縣市兩級知青代表。在知青代表會上他曾經表態:扎根農村一輩子。
農村的生活是艱苦的,對于已經成家且有了孩子的他來說尤為如此。
風吹雨淋日曬算不上什么,而要在當年微薄收入的情況下養家糊口,建自己的房子才是真正的難。知青的房子(當地大隊為知青建造的房子)過于簡陋,他決定自己建一座新房。為了節省開支,自己既是小工又是泥水匠,通過不懈的努力,終于建起了一座兩層新房。
后來許多知青返城工作,而他猶豫了。家已建在農村,妻子自1976年患病以來需長期服藥,回城吧,自己安逸了,苦的是妻子兒女。不回城吧,就意味著要在農村一輩子。思前想后,他還是決定在農村附近找個工作,這樣方便照顧家里。
雖然有了工作,可月薪只有25元,維持生活都還困難,何況妻子又要看病,孩子又要讀書。于是他除了上班,一有空就到田里勞動,過著半工半農的生活。后來因為單位不景氣,他下崗了。但他沒有灰心喪氣,堅信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生活會越來越好的。于是他四處打工,要讓孩子讀書,要保證妻子有錢看病。
來到農村轉眼已四十多年,他也苦盡甘來了。如今子女都已成家立業,自己退休在家種種糧食,種種菜,陪妻子看病,照顧妻子吃藥,日子過得挺舒心。他常說:“生活就是這樣,有苦有甜。遇到困難只要挺過去,一切都會好的。”
是呀,我的外公在“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信念的支撐下,過著平淡而又不乏樂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