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江南的小山村,小橋,流水,人家依舊。所有花鳥草蟲,甚至連山上的石頭,都充滿想象力,賦有詩意,宛如一幅自然變幻,景色秀麗的畫卷展開。一個忽雨忽晴的周末,我們走進了莘畈,開始了古跡探秘。前往婺城區莘畈鄉的途中,山連著山,村莊大多坐落在山坳里,一條溪水與平坦的公路平行,沿著溪水逆流而上,在兩條道路的交匯處我們到達了莘畈鄉政府所在地祝村。
莘畈鄉文化底蘊深厚,人杰地靈,依托九峰山、仙舟山,自古就有眾多文人雅士到此隱居講學,民間還流傳著眾多的傳說。沿著峽谷幽靜的小徑,聽著潺潺的水聲,聞著普羅旺斯的芳香,感受仙石的靈氣,沿著崎嶇的山路回望,更體驗了田園生活的閑適與寧靜。這里遠離城市的喧囂,高山梯田、仙舟湖、延興寺、靈公石、石櫥柜等景點如同山間散落的一顆顆明珠。觀滿山翠綠,聽鳥蟲低鳴,一路行來滿是愜意,不知不覺間我們來到了莘畈石櫥柜遺址。
石櫥柜位于婺城區莘畈鄉祝村村的大門石、古樓下、祝山塢口三個自然村的交界處。據當地老人回憶,櫥腳有4尺高,櫥高有6尺余,長有7尺余。頂部像個房子,四角翹起。門面有龍鳳雕刻,門面上還刻了3個圓窗,圓窗間刻有“在明明德”四個正楷字。石質呈青色,光滑細致。櫥身里面黑咕隆咚,但里面豎著一塊石碑,刻著建造年代和捐助人名單。可惜這座古老的石櫥柜在1975年7月間被一場特大洪水沖得尸骨無存。至于此石櫥柜具體作用和確切建造年代現已無法考證。
為揭開石櫥柜的建造之謎,我們走訪了許多當地村民,但眾說紛紜。住在大門石村的83歲老人謝基根說,此櫥柜建造在清代同治轉光緒年間,根據老人所說推算應該有140年左右。問他為什么要造此櫥,他也說不上來,只記得一句口訣“上六六、下六六、銀子三萬六”。他推測“上六六”可能是石櫥柜的上頭有六斗田,“下六六”是下邊六斗田,在這中間的某個地方埋著銀子“三萬六”。
還有的村民說是明朝開國軍師劉基埋銀子的口訣,暗示后人。傳說劉軍師在同朱元璋起義時得到銀子到處埋藏,并根據地形都寫下口訣啟迪后人挖掘。石櫥柜甚至還有一種傳說,說是厚大里金塢村要出皇帝,當地百姓為新皇帝而建造,結果皇帝沒有出只出了個白羊太子,后來石櫥柜只好做觀賞用。
在此次探秘過程中也有位中年婦女提供了一種比較符合常理的說法,說是九峰山后里金塢村過大嶺通往祝村、莘畈直到龍游縣,沙畈、上陽崗到遂昌等地的山路,它自古就是一條官道,在各個朝代的地圖上都標有此道。當年當地官府出面號召百姓出錢出力為修官道所籌得的錢財,為了紀念先人啟迪后人而建的石櫥柜。
但我們所見的凡是修橋鋪路造塔建廟的功德碑大都是一塊石碑而已,為什么要建造這樣一座菜櫥式的石櫥柜呢?這又是一個待解的謎團。這一切謎團,或許只有等到將來,我們找到那塊石碑才能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