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本報記者會同杭州新華書店員工前往建德市三都中心小學等地贈送圖書。 尹炳炎 攝
村里發工資了
9月13日黃巖上鄭鄉小英山村
在黃巖區上鄭鄉小英山村的黃巖溪合作社,出納一個個報著名字。“今天我們領‘工資’好像遲了幾天?”袁小花邊數著錢邊嘟噥著。
一旁的合作社負責人蔡天定解釋著:“不是正好遇到中秋節么,合作社這幾天太忙了,所以遲了幾天。”
跟袁小花丈夫一樣,小英山村的壯勞力大多外出經商務工了。“自從村里辦起了合作社,我們這些留在村里的婦女也和他們一樣掙‘工資’了。”袁小花拍拍裝在口袋里的錢說,“我們賺得也不比他們少喲。”
正說著,合作社的門口響起了汽車喇叭聲。蔡天定嚷嚷著:“大家都來搭把手,將曬干了的金銀花運上車,這一車,我們全賣到山東去。”
山村也有寶
記者徐賢飛蔣蘊
9月13日婺城竹馬鄉下張家村
下張家村,號稱“中國茶花第一村”。下午2點,我們走進花農吳芳云的茶花園,黑色的頂棚下溫度將近40℃。里面擺放的小花盆都是吳芳云的寶貝,正在扦插育種的幾盆茶花,有一種叫“黃金茶”,據說曬干的花蕾,市場上一斤要賣到上萬塊。
這樣算來,一片茶花的葉子都價值不菲。可以說,下張家村,滿地都是值錢的東西。可是吳芳云說,這里民風淳樸,即便是把茶花擺在村道中間,也不會有人拿走。花農們說,茶花是塊寶,但只有識貨的人才知道。
搶訂技術工
記者金毅報道組周武軍陳云松
9月13日寧海長街鎮
長街鎮成人學校校長李衛國樂呵呵地告訴我們說,剛畢業的雕刻工已全部找到工作。今天又有公司來要人。
一位從天津趕到寧海搶技工的企業老總道出了原因:“寧海的模具工動手能力強,技術也特別精湛,我寧愿多出點工資,也要聘用他們。”
學員小陳已在廣東一家雕刻廠當上了技術員。“剛開始每月3000多元。我們有的師兄才厲害,不少人現在自己辦廠,已成千萬富翁了。”小陳笑著說。
道德模范“走親”
見習記者李茸報道組劉文書
9月13日嘉善西塘鎮
今天下午3點半,為地震災區捐款萬元的“賣煤翁”陸松芳,在家里辦養老院收養500多名老人的馬福建,和坐在輪椅上的志愿者隊長周連海——德清這三位道德模范來到嘉善縣西塘鎮,與這里的道德模范“走親”。
一落座,大家就迫不及待地交談起來。“人要心好,樹要根好,才是真正好。”陸松芳樸素的語言贏得了所有人的掌聲。嘉善縣第二屆道德模范丁國強和朱殷治感嘆,這種境界和大愛非常難得。
小村不設防
溫嶺日報記者劉振清
9月13日溫嶺松門鎮銅門村
銅門村是溫嶺最東邊的村莊。今天上午,我第三次做客銅門村。
雖然很多村民已不居住在村里,但不少人家并未鐵將軍把門,而是虛掩著門窗。“銅門村沒有賊骨頭,沒人偷東西的。”村民自豪地說。
村支書金寶友告訴我:“從我懂事以來,銅門村就沒有發生過案件,也很少有村民糾紛。”
淳厚古樸的民風使銅門成為“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平安村。
家的感覺真好
紹興縣報記者范紅梅
9月13日紹興一外來工宿舍
昨天,接到吳美榮這名安徽農民工的電話,他和工友們準備在宿舍請企業老總吃團圓飯,要我務必一起去。
沒有足夠的凳子,好多人站著吃,菜肴也很簡單,但熱鬧和親情感動著每一個人。這就是企業的和諧吧。
今天中午,又接到吳美榮的電話,他說,一早上班,工友們都在討論中秋節和老總一起吃的這頓團圓飯。他最后反復說的那句話讓我久久難忘——“家的感覺真好,我們的心從未孤獨!”
盡職的村民代表
諸暨日報記者斯海燕
9月13日諸暨楓橋鎮永寧村
下午,我坐上諸暨市楓橋鎮永寧村村民代表陳益豐的摩托車,跟他去村里巡查。
到黃孔陽家,發現正在造房。今年村里沒有建房指標,莫非是未批搶建?帶著幾許疑問,陳益豐打通了駐村干部老楊的電話,過了10分鐘,老楊同土地協管員陳鐘、相暉趕到現場,經過一番詢問調查,才發現這是一場誤會。
陳益豐的“多管閑事”,源自楓橋鎮的土地網格化管理。村里16戶人家就是陳益豐的“一畝三分地”,誰家在造房,誰家違章搭建,都不會逃過他的“火眼金睛”。(記者 洪衛 通訊員 周薇薇 陳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