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元月山村的村民們在做月餅。葉海林 范正民
豐收時,我們再相見
記者李茸楊麗
9月12日發(fā)自開化長虹鄉(xiāng)虹橋村
一周的時間很快,要離別了。村書記汪土旺頭天晚上來到我們住的地方,這里看看,那里看看,提醒我們別忘了晾在外面的衣服,還熱情地邀請我們,“等今年10月份村里食用菌基地的桑木耳熟了,明年3月份村里的油菜花開了,你們都一定要再來看看”。雖然已經(jīng)60歲了,但汪土旺充滿了激情。他可是忂州市的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和開化縣的十大為民好書記喔。
其實,我們早就被感動了。在這里的一周中,我們基本上都是和50后、60后的人打交道,因為村子里年輕人都出去了。但不管是村干部還是普通村民,在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也學到了很多:淳樸、勤勞、堅韌以及敬業(yè)。出村的時候,身后的水泥路、新建的三層樓房越來越模糊,我們祝福,這個浙西的典型山村,會發(fā)展得越來越好的。
齊上陣,兄弟建新家
記者何蘇鳴董旭明
9月12日發(fā)自常山新昌鄉(xiāng)新峰村
在新峰村,是沒有節(jié)假日的概念的。葛其武兩兄弟的新房工地上,今天還是一片繁忙景象。
在農(nóng)村,造房子是大事。葛家兄弟把自己現(xiàn)在謀生的承包生意停了,重新揀起幾十年前學過的泥水、木匠手藝,“自己給自己打工”。
原材料的價錢都在漲,造這么一幢兩門三層半的樓房,估計也得十幾萬。葛其武也打算和村里很多人家一樣,要是這次錢沒結(jié)余了,就先不給外立面貼墻磚。
“先把房子造起來,下次攢了錢再裝修,生活總是會越來越好的嘛。”挑著一擔磚頭打算上屋梁的葛其武說。
心牽掛,下次還要來
記者黃鶯張暉
9月12日連線云和崇頭鎮(zhèn)坑根村
回杭州的這天清晨,葉根偉的父親葉永火一直把我們送到村口。
回到杭州的第二天,葉根偉的電話就來了:“我爸爸讓我問一下,你們回杭州的路上還順利嗎?幾點到的?……”沉甸甸的關(guān)切之情,從電話那頭傳遞過來。
第三天,他發(fā)短信告訴我們,他在喝同學的喜酒,宴席上很多朋友還提到了我們。還有,回家過節(jié)的小佳雯,很記掛黃鶯,“她啥時候走的?還來嗎?什么時候再來?……”
我們回短信告訴她,我們還會去看她,會帶好看的童話書給她。我們還讓根偉轉(zhuǎn)告他父親和家人:“祝你們中秋節(jié)快樂!謝謝你們的熱情款待,在你們家的這些日子,我們過得很充實。下次我們還會帶家人一起來,就住在你們家,和你們一起吃住,和小佳雯一起玩。”
淳樸、簡單,讓情更真、心更近。
人已走,心還在村里
記者李揚徐賢飛
9月12日連線磐安安文鎮(zhèn)東川村
人已回,心還在東川村。村民的純樸和熱情深深感動著我。“保持聯(lián)系,常回來看看,自從今年開通東川隧道致富路后,保證一年一個樣!”村書記傅天華送我們出的村。村民傅彩花送我們到了村口,“再過幾個月,我家新房就裝修好了,歡迎再來做客!”……那座四面環(huán)山小村莊,短暫七天蹲點,留下太多的回憶。
我們告別了東川村,回家陪著父母過節(jié)了。但是我知道東川村里的許多老人還是孤寂的,像傅文中、傅秀才、傅志旭等老人,子女都不回家過節(jié)。老人們嘴上都說,兒女們以事業(yè)為重,但我想思念是必然。月圓之夜,縱然有再多的月餅,缺了孩子,老人的心應該還是難圓的。
月兒圓,遙寄思念情
記者陳醉
9月12日連線遂昌箍桶丘村
今夜,如果我還身在幾百公里之外的箍桶丘村,沒有厚重的灰塵,或許看到的圓月更為清晰吧。而今團圓夜,小山村還如此安靜嗎?
一個電話打斷了我的思緒。
“村里很多年輕人都回家過節(jié)了,可熱鬧了呢!”小山村的一位村民不忘記給我們及時報信。他說,村里多了好多時尚小轎車呢,有些車都叫不上名字,它們把原本不過三米半寬的村道,擠得更局促了。
“還是該想辦法拓寬村道,不然以后游客想來,車子也進不來呢!”“可是加寬起碼要上百萬元,費用該去哪里籌集”……話筒那邊,我又聽到了村民們的“爭議”,這是我們住在小山村時,被復述過最多次的“小村心愿”。
節(jié)假日,常回家看看
記者李倩顏偉杰
9月12日連線泰順羅陽鎮(zhèn)南山村
一早,遠在泰順的齊振中給記者發(fā)來短信,問候中秋佳節(jié)之余,跟我們抱怨父親齊久震。原本想趁自己孩子放假在家,把父母接到縣城來過個節(jié),但父親愣是不同意,因為“住著不舒坦”。
“他們嫌城里太吵,還總說我們住三樓,上下不方便。”老齊說,但他知道,父親只是不想給自己添麻煩,“老人的觀念里,城里哪兒都得花錢,喝口水都不舍得。”
臨近中午,無奈的老齊只好帶著全家人回到20多公里外的南山村,去吃頓“團圓飯”,順便給父母帶些柴米油鹽等日常用品。
“老人家很開心,還殺了雞。”老齊的女兒跟我們說,大家一起其樂融融的感覺,讓她回憶起小時候在村里過中秋的時候,全家人圍著一個小黑白電視看聯(lián)歡,有時還會跟哥哥搶月餅吃。
過中秋,老人盼親情
報道組舒清海
9月12日發(fā)自武義白洋中心敬老院
今天,武義縣桐琴鎮(zhèn)干部顏安良帶著武義養(yǎng)生名酒——東方露,專程來到武義縣白洋中心敬老院看望五保老人。
在白洋中心敬老院有100多位五保老人,其中年紀最大的已有90歲。
院長金忠有激動地對顏安良說:“自五保老人集中供養(yǎng)以來,老人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生病住院醫(yī)療費由政府全額報銷,雖然生活上已經(jīng)不愁吃穿,但因沒有親人,他們十分渴望親情,你的到來讓他們感受了一份親情。”